“痕迹专家”陈建华

 
“痕迹专家”陈建华
2016-03-01 17:40:14 /故事大全

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

举行宴会,一枚子弹突然击碎

了二楼的窗玻璃

1958年9月,18岁的陈建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大应用力学专业后,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今后的人生会与侦查破案联系在一起。

陈建华是西安交大应用力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当时,这个专业在国内可谓是尖端专业。1962年大学毕业后,他的许多同学相继被分配到高校或中央直属机关工作,而他作为特殊人才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从事刑事技术研究工作。最初,陈建华有些不理解,事后才知道,他的从警与当时国际政治背景有关。

六十年代初,中印关系一度紧张,边境摩擦不断。有一次,印度驻中国大使馆窗户上的一块玻璃被不明物体击碎。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中印两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打碎玻璃的是子弹还是外来高速投掷物?虽然排除了“故意枪击”,但始终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当时,对击碎玻璃的痕迹勘验在世界刑侦领域还是空白。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北京市公安局决定引进一位应用力学人才。于是,从1963年开始,年轻的陈建华就肩负这样一个重大使命,开始了他的痕迹探索之路。

当时,北京市公安局的领导人非常重视这一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特批建了一个玻璃痕迹鉴定实验室。

所谓实验室,不过是清河法医中心院子里的几间简陋平房和一个25平米的室内靶场。为了搞清子弹远距离穿透玻璃瞬间留下的不同痕迹,陈建华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天,他都要用不同型号的枪以及弹弓、石头击碎不同厚度的玻璃,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拍照子弹洞穿玻璃瞬间的纹路及形态。这样枯燥的实验,有时候一天要进行百余次。

在那个孤寂的小院子里,陈建华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几百次模拟枪弹实验,仅过半年,就推开了玻璃痕迹那扇陌生的大门。

当时教科书上的理论是:无论枪击还是石击,其裂纹都是弓形花束。而陈建华发现,当玻璃被击碎后,洞孔周围的裂纹虽然表面都是弓形花束,但所辐射开的裂纹断面上,却有细微的差异。用石击,是弓形花束:用枪击,则变成了平滑的镜面。

他还在实验中发现,如果在玻璃前铺垫上几张草纸,就可以解决远距离射击问题。实验问题解决了,而更大的发现是:子弹穿透玻璃时会因射击距离远而改变方向。

1966年2月2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灯火辉煌。周总理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外国元首。就在宾主频频举杯之际,二楼朝北面的一扇窗玻璃发出了轻微的碎裂声!

警卫人员赶忙跑过去查看,只见外面第一层玻璃被击了一个洞,第二层玻璃破裂,夹层内找到小口径子弹弹头一枚。

“枪击事件”没有惊动现场的人,宴会照常进行。但这一事件很快汇报给了周总理。这是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第一次遭遇枪击事件,因此周总理非常重视,指示一定要查明事件真相。公安部、北京军区及北京市局等部门迅速派员赶到现场展开工作。

公安部的枪弹痕迹专家来了,部队保卫部门的专家来了,轻武器研究所的专家来了,陈建华在市公安局领导的带领下也来了。

勘查现场后,现场分析会迅即召开。专家们提出意见:按照苏联教科书所讲,两弹之间画一条弧线,线的另一端便是射击点。这样一画,枪击点应来自长安街的快车道,随即分析设想有人在长安街快车道行驶的车内向宴会厅射击。

就在分析意见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肯定时,陈建华提出了异议。通过对现场的痕迹勘查,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前窗玻璃弹孔裂纹密而细,后面玻璃为喇叭口且发生偏移,如果子弹是远距离发射出来的,打在比较厚的玻璃上,那么子弹就很容易改变方向。而眼前的痕迹恰好是两层玻璃的弹洞位置发生偏差,他大胆提出,射击点应该在北边的居民区。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真龙连环案
下一篇:七月半谋杀案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