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冉庄玩地道战

 
去冉庄玩地道战
2022-02-11 12:13:49 /故事大全

如果没有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地下通道,冉庄只是冀中平原上一个非常普通的村庄。但就在这个普通的村子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神出鬼没、举世震惊的地道战,打得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狼狈不堪。冉庄因为地道战、也因为在这里拍摄过电影《地道战》而闻名。

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灵活巧妙地打击敌人的一种战术,是平原地区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杰出创造,它使无险可守的平原变为坚不可摧的要塞,成为打击日寇、保存自己的地下堡垒。

地道是抗日的有力工具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实行惨无人道的“大扫荡”,制造了多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在华北大地上形成了“抬头见岗楼,到处见狼烟,无村不戴孝,处处闻哭声”的悲惨景象。

1938年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开辟了抗日根据地,一边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一边组织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8年冬,冉庄建立起党支部,并号召群众联起手来,自发保卫自己的家。冉庄当地的青年都非常积极地参与战斗。老百姓和八路军团结一致,那些原本是战士们才能做的事情,比如站岗放哨啦、传递情报啦、毁坏敌人的铁路啦、破坏敌人的电线啦……老百姓都参与了进来。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长期的战斗中,冉庄的老百姓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战斗方案,那就是在偏僻、低洼的野外和村里挖地洞。利用地洞来抗日,既能巧妙地保护自己,又能有效地打击敌人,真是一举两得!

刚开始的时候,挖的地洞都只是单口洞,后来慢慢地改成了双口洞、多口洞,再后来又加宽加长,隐蔽的地洞慢慢地被连通,便成了地道。最后,挨家挨户的地道都被打通了,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进能退”的地道网!

冉庄地产的特色

先说入口。冉庄地道的入口灵活多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有的入口设在室内墙角。有的则是利用一些能够起到隐蔽作用的物件,比如牲口槽、风箱、锅台、井口作为入口,经过伪装,敌人很难发现。

再说战斗方式。整个冉庄的主要街道和路口都建有塔楼等,既可以当做地道口,也能隐蔽地观察敌情。在这些塔楼等周围设有地雷孔,埋上地雷后,把引线拉到地道里。要是有敌人靠近,肯定来一个杀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地雷加地道联合作战。在沿街和路口的墙角下还设有与地道连通的射击孔,不但能隐蔽枪眼,一旦被敌人发现,撤离也非常方便。射击孔遍布全村的每个角落,一旦有敌人攻入,明枪暗箭齐开,地面地下火力交叉,难怪在抗战的时候让日本鬼子胆战心惊!

再说地道。现在我们到冉庄去,地道是一定要爬的。从用途来说,冉庄地道可以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构造复杂,设计巧妙,里面有休息室、厨房、储粮室、指挥部、兵工厂等各类设施,还设有路标和照明灯,地道交叉处有翻板陷阱,敌人万一进入地道,一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毙命。地道与水井相通,既可通风又便于排水、取水。所以,在地道里生活、生产都不是问题。

现在的冉庄地道有一部分是当年修建的,也有一部分是后来重修的,重修的大都高大宽敞,方便游人参观。旧的则低矮很多。由于当年条件的限制,旧的地道大约只有一米多高,不到一米宽,人走在里面直不起身子。

十字街口的古槐

冉庄最著名的标志是十字街口的两棵古槐。古槐上挂了一口钟,是用来传递信号的。据说,当年一个老乡冒着生命危险敲响古钟,告诉大家鬼子来了,结果被残忍地杀害了。如今的古槐已不再枝繁叶茂,只留下干枯的枝干,仿佛战争遗留下的标本。这两棵有13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据说在拍电影《地道战》之前本来已经死了,但在电影拍摄时却奇迹般地复活了,拍完电影后,它们又突然死去。总之,人们心中的这两棵古槐是有灵性的,它的生死都含有寓意。其实,古槐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当年挖地道时破坏了它们的根系。

冉庄地道战遗址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而那高高耸立的古槐,那树杈上饱经风霜的古钟,那陈旧斑驳的磨房,那渐被风化的石碾……以及街道墙上的大幅抗日标语和隐于房根墙角的枪眼,都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抗日战争年代的烽火乡村。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