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的秘密

 
乐山大佛的秘密
2022-02-11 12:18:49 /故事大全

大佛的修建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

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在凌云山脚下汇合,这里水流湍急,势不可挡,到了洪水季节,过往的船只经常触壁粉碎。

凌云寺的海通和尚看到这种情形心中非常着急,于是决定在山脚依山开凿一座大佛,一是为了通过改变山脚的山势而减缓水势,二是为了借助佛力来镇水。海通和尚用了20年时间奔走大江南北,终于募集了一笔钱准备凿造大佛,还没开工,就遭到当地官员的索贿。海通非常愤怒,他挖出自己的双眼,对前来索要钱财的人说:“我的双眼可以挖掉,但这笔凿造大佛的钱我绝对不能给你!”那些索要钱财的人顿时吓得面若黄土,撒腿就跑。大家都被海通和尚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撼。遗憾的是,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之后,得到朝廷的资助,大佛的开凿历时90年才终告完成。

修建好的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同时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大佛依凌云山的山势凿成,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人们观赏这尊世界第一大佛,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细研究它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

石块嵌就的发鬈

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这里抬头仰望大佛,会有高不可攀的感觉。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才能登上栈道的顶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以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大佛头顶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才数清的。这些螺髻看似和大佛头部浑然一体,实际上是用石块逐个嵌上去的。每一块螺髻的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没有沙浆粘接,只是在螺髻的表面抹了两层灰,看上去好像和大佛的头部是一块石头雕刻的一样。

木头做的耳朵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个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里面掏出了许多破碎物,都是腐朽了的木泥。这说明史书中记载的“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是真实的。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岩石凿就的,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上锤灰装饰而成的。在大佛鼻孔下端也有窟窿,里面露出三截木头,呈品字形,说明大佛隆起的鼻梁也是用木头做的。不过,这在唐代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的,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

排水系统遍布全身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保护大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根本看不出来。大佛的衣领和衣纹褶皱上也有排水沟,而正胸左侧的水沟则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个洞,但没有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被侵蚀和风化,千百年来,对于保护大佛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大佛的术阁

1962年对大佛进行维修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个封闭的洞,洞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保护大佛的木阁——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13层木阁保护大佛,以免日晒雨淋,当时称为大佛阁、大像阁。宋代时重修,称为天宁阁。在明末起义中,天宁阁被张献忠的义军焚毁。现在,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桩洞来看,当年确实有过大佛阁。但不知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这个千古之谜,至今没能解开。

大佛的维修与保护

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中国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了全面维修,它那端庄清秀的容貌才重见天日,之后大佛又被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内外文物保护专家的指导下,这座屹立了1200多年的世界大佛的进一步维修保护工作正在有步骤地展开。

大佛造型宏伟别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编诺诺

链接:关于乐山大佛的形象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在中国,弥勒佛形象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大佛坐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因为大佛是用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以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