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脚下的少年向导(2)

 
珠峰脚下的少年向导(2)
2015-11-01 22:36:03 /故事大全

西藏登山学校学生次仁多布杰和母亲在家中

西藏登山学校学生边巴顿珠参与运输物资至宁金康桑大本营

尽管这听起来非常辛苦而漫长,但自从1999年西藏登山学校正式成立以来,能够走进那个学校孩子们,纷纷想要拿到一枚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藏族小伙索多是这所学校招收的第六批学生,去年他在同批学员中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但是在至今依然生活在与世界最高峰一河之隔的达曲村的索多父母看来,高山向导实在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对登山一无所知的索多母亲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登珠峰的画面,会不厌其烦地问索多:“你们上山还要靠绳索吗?你要是不小心滑下来了怎么办?”“我并不这么想,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一点都不想做农民了。”他这句话,是大多数藏族年轻人的“心声”,从最现实的角度,对于相对贫穷的牧民家庭来说,登山这个职业能够有很好的收入。西藏登山学校的教练普布顿珠曾经历过一次无氧登顶珠峰,这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那是2003年,在登上海拔8500米的途中,一名女登山者的氧气面罩出现问题,普布将自己的给了她,在含氧量仅占平地30%的山上,这意味着普布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最终无氧登顶对普布的大脑造成了很大损伤。此后,他也很难再登上8000米的高度,最后回到登山学校当起了培训师。普布对大山有一种朴素又现实的情感。“这座山给了我们一口饭吃。”这是最打动《天梯》导演萧寒的一句话。

登山教练普布顿珠在纳木错湖边

与攀登阿尔卑斯山需要足够的技巧不同,珠峰不是世界上攀登难度最大的山,但却是最“磨人”的。在向珠峰行进的路上有五个营地,每年3月底到4月底,索多以及像次培这样的登山学校的学生就会进山,帮助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米高峰的营地。

从大本营到海拔6500的前进营地,大量的辎重运输要靠牦牛完成。这些牦牛都是珠峰山脚下的牧民的。在四五月份,刚经历寒冬,是牦牛一年中最体弱的时候。“牦牛工很心疼自己的牛,对他们来说牦牛是生活的重要支撑,就像家人一样。但这是他们一年当中能赚到现金最多的机会。”萧寒说,一个登山季,牦牛从5200米到6500米要上下十几趟,这当中会有牦牛累死、摔死,或被冰块砸死,掉到冰缝里救不上来。有时候进到一段险路时,甚至不能大声讲话,因为声音有可能会振动某个地方,让冰块或者石头掉下来。到达8840米离峰顶最近的三号营地时,就等着冲顶了。“冲顶一般会在半夜开始,这个时候风力最小,太阳也没出来,所以都是戴着头灯。到第二天日出前必须完成。”雷建军说,在专业登山人士口中,珠峰登顶有一个9小时的“关门期”,即根据体力、氧气和风速测算的登顶时间,在9个小时之内登到顶上正好日出,待上15分钟就往下撤,否则体力跟不上。大部分出事的人都是在下山的过程中死去的。

“藏族人的传统是不登山的,只是转山,在他们看来山是神圣的,而且觉得雪山之上真的住着神仙。”雷建军说。但形势变化了,20多年的商业登山已经改变了这个离世界屋脊最近的地区。即便像阿旺桑结这样恪守传统的藏族老人,也不得不承认,“以前藏族人视珠峰为无比神圣的神山,但是现在攀登她反而成了社会进步的表现,每个登山者都很有激情,为了自己的荣誉而登山”。虽然感到无奈,阿旺桑结还是为儿子次培能登顶珠峰而骄傲。从2004年当向导开始,少年次培已经有6次登顶珠峰的经历了。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