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勒:藏族博士的藏族社会观(3)

 
格勒:藏族博士的藏族社会观(3)
2015-09-29 15:50:21 /故事大全

尽管已经退休,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一项名为《藏区文化保护与现代化战略研究》的项目还在收尾阶段,还要录制“珠峰讲堂”的节目。

在他看来,藏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仓央嘉措的诗歌成为流行情歌。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最早把仓央嘉措的情歌翻译成汉文和英文的是于道泉先生。仓央嘉措被翻译过来的诗歌,其实只是沧海一粟。

按格勒的理解,仓央嘉措的诗受到关注,一方面在于他六世达赖的身份,另一方面则源于电影的推动。其实藏文文献很多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翻译为汉语和英文的只是极小一部分。在萨迦寺,几层楼高的书架上那些布满灰尘的书匣许久未曾打开过。里面是手写的经典,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较早被挖掘的藏文典籍,已发挥出重要价值。如1000多年历史的《四部医典》,让藏医成为藏区的支柱产业。“还有美术、绘画、雕刻、建筑、哲学等藏文化艺术都在沉睡中,需要被唤醒。”

“正是因为挖掘不够,西藏一直在许多人眼中显得很神秘。”格勒说。

1988年,他第一次去美国讲学。课毕有人提问:听说喇嘛可以在天上飞,你见过吗?格勒的回答说:“飞天壁画中有喇嘛会飞我见过,改革开放以后和我一起坐飞机去北京的活佛,算是我见过的飞的,能自己离地直接飞的没见过。”

在格勒看来,西方人视野中的西藏,与现实、物质的西藏,没什么关系。那是一个精神化了的虚拟空间,拥有西方文明中已经失去、令人渴望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他们眼中,西藏是一个充满智慧、慈悲的地方,没有暴力,没有尔虞我诈。

格勒也注意到国内也有类似情形:在中国当代社会时尚变迁中,西藏与当代人生活方式之间,呈现出复杂而有趣的关系,西藏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终极向往。很多人戴着旅行团的小红帽、寂寞和人生的挫折感前来;他们希望让来自物欲时代的自己,完成一个心灵救赎式的短期培训班。

“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西藏,而是信仰。”格勒说。

现代化

在很多个场合,格勒都向人们讲述过自己如何从佛教信徒成为现在的无神论者。“我是信科学的。”在他看来,一个学者,必须要跳出信仰,用现代知识,去思考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才是有价值的。

“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是以经济为中心,这个是对的。但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未来你要追求什么?”格勒认为,西藏建区50周年后的今天,西藏来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十字路口。

“西藏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需要怎样的现代化?”在格勒看来,只有把那1000多年历史的古籍经典全部挖掘出来,让西藏不再神秘,西藏才有可能在现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个健康的人类社会,必须是物质和精神相对平衡,传统在得到继承与发展的同时,物质生活有相应匹配的速度。”这个结论从格勒对藏文化历史的研究中可以找到佐证。

在格勒看来,强大的吐蕃王朝对今天的西藏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生机勃勃。吐蕃的崛起源于对外开放,开放产生交流,交流能促进民族发展。吐蕃没有文字,就创造文字;苯教的信仰原始,不能够构成意识形态支撑统治,统治者就派学生去印度学习,引入佛教。

但频繁的战争和内部矛盾,使吐蕃走向衰落。随后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政教合一与农奴制让这片土地日益封闭。“只有精神得到发展显然不行,但完全摒弃精神,丢掉传统同样不行。”格勒这样认为。具体应该怎么做,格勒讲了一个他看到的变化。第一次去丽江古城,当地年轻人都不学东巴经,他们觉得这是死了的文字。隔了几年再去,很多年轻人穿着纳西族服装,开始向游客介绍东巴经。“这个过程是个自我觉醒的过程,要靠旅游赚钱,就要有地方特色,要向游客介绍自己的传统文化。”格勒了解到,以前政府办有关文化传承的培训班,没人去,后来老百姓自己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自己掏钱办班。“这就算产业化了,知道传统文化怎么用了。有了钱,反过来进行保护。这个过程,既传承了文化,也有创新的可能。”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