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爪哇岛:寻找海洋的记忆(4)

 
印尼爪哇岛:寻找海洋的记忆(4)
2015-09-29 16:34:14 /故事大全

我们到达普兰巴南神庙时正好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神庙沐浴在柔和的光辉中形成漂亮的剪影。这个时候突然响起了开斋之前的诵经声,它们从不止一家的清真寺宣礼塔中此起彼伏地传出,如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成为配合眼前如电影画面般美景的奇特音轨。它让我再次意识到印度教的统治只是过眼云烟,我身处的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伊斯兰教国家。

为什么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地位,成为这片土地上主要的宗教?这还是和海上贸易发生的变化有关。13世纪之前,穆斯林商人从事的是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他们把东南亚国家视为中转站而不是贸易对象,因此没有和当地人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也没有大力传教。13世纪后期,随着十字军东征发动了香料战争,西欧对香料的需求加大,盛产香料的印尼诸岛成为西方主要的贸易对象。阿拉伯商人纷纷深入到印尼各个港口,建立贸易据点,与当地人贸易、通婚,结交当地统治者并传播伊斯兰教。由于伊斯兰教一开始就是针对普通民众而不是上层统治者来进行传播的,所以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当然也和伊斯兰教的本身属性相关——当时流行的是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对于早已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熏陶的海岛地区,包含着印度神秘论和哲学思想的苏菲教派听上去并不陌生,它很大程度上是以新的词汇表达旧的概念。

夜幕降临,我们决定去看一场哇扬皮影戏来度过在日惹的夜晚。它起源于爪哇人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成具有娱乐性质的表演,是爪哇文化的代表。我们在王宫附近挑了一家剧院观看。进去时演出已经开始了,下面的观众都是游客。皮影的操作者叫作“表演者达朗”,他盘坐在幕后,看上去十分忙碌:不仅皮影戏的全部操纵都要他一个人完成,他还需要进行对白和演唱,一些特殊的音效也是他制作出来的。“达朗”是整个剧团里十分受尊敬的人物,这可能也和祭祀的传统相关,传说白幕布上的影子都是祖先灵魂的体现,一定是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表演的任务。

这一晚表演的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片段。《罗摩衍那》和另外一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是哇扬戏主要的故事框架。当地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虽然乍看上去它搬用的都是印度史诗里的情节,其实有很多本地化的处理在里面。“比如故事发生地全部都是在爪哇。它还引入了一些新的角色,像是一个叫作塞马尔的丑角,它比印度史诗中作为中心角色的印度神要更有力量。仔细观看你就会发现,印度要素实际是次要的,哇扬戏展现的是爪哇人价值观和道德取向。”而伊斯兰教的色彩在哇扬戏中也能看到。我十分不解为什么皮影的造型都怪异夸张。“那是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所以这些人物各个都是尖鼻、长臂、大头。”朋友解答,“并且伊斯兰教传入后,哇扬戏也演绎了不少伊斯兰教的宗教故事。”看来,哇扬戏是体现爪哇文化如何将外来文化吸收同化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宝垄:郑和的印迹

古代印尼除了和印度、阿拉伯国家有着通商往来外,还与中国一直保持着海路上的朝贡贸易以及民间贸易交流。1405年郑和下西洋,在印尼许多岛屿上都有登岸,他留下的痕迹和带来的影响,便成为今天印尼文化的一部分。离开日惹,我们继续前往中爪哇省北部的海滨城市三宝垄,找寻与郑和有关的记忆。

光是听到“三宝垄”这个名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