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爪哇岛:寻找海洋的记忆(3)

 
印尼爪哇岛:寻找海洋的记忆(3)
2015-09-29 16:34:14 /故事大全

在日惹的历史上,一共存在过两个王国。一个是混合了印度教和佛教信仰的夏连特拉王国,另外一个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打兰王国。夏连特拉王朝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婆罗浮屠,它离日惹城42公里,是游客必去的地方。在去婆罗浮屠之前,我看到酒店关于婆罗浮屠的宣传册上都画着一尊佛像和一艘船,当时并没太明白它的意思,毕竟这座遗址是在内陆,并不临海。

尽管在图片上看过许多次,站在婆罗浮屠的脚下还是会觉得震撼。并不是因为它体量的宏大——事实上它比想象的要小一些,而是它所呈现出的一种曼妙的视觉效果。它是作为一整座大佛塔来建造的,下面六层是正方形,上面三层是圆形,是一座立体的曼荼罗。一位荷兰艺术家兼印度教学者认为,婆罗浮屠附近曾经有湖泊存在,所以当初的设计者有意把它的样子设计成“一朵浮在水中的莲花”。建造婆罗浮屠的石料取自附近河流,约5.5万立方米,接着石块被切成合适大小,相互以榫卯形式拼合堆砌,没有用到任何粘结剂。如此精巧的建筑在建好后很快就随着夏连特拉王朝被其他王国攻破而废弃了。王朝最后一位王子被迫逃往苏门达腊岛的室利佛逝王国,在那里入赘做了国王。再后来附近的火山爆发,婆罗浮屠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隐没于疯长的热带丛林中。在它被遗忘了近10个世纪后,直到1815年,对考古和历史有着狂热兴趣的英国人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才带领手下人重新发掘了它。

我们开始登塔。按照引导,我们要从东面进入,顺时针方向绕行,逐层走向顶端,这寓意着一个人逐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每一层都有着各种塑像和浮雕。塔基描绘的是地狱的景象,第二层至第六层则表现了人间世界的各种生活场景。我在这里找到了宣传册上所画的船只。一共五块浮雕都和船有关,那是婆罗浮屠建造之时、公元9世纪左右爪哇人的生活日常:他们已经熟练地驾驶船只,参与到海外贸易当中。让浮雕里的船只更加出名的是一位英国人按照上面的样子仿制了一艘,带领27个船员航行到了非洲。

在婆罗浮屠的旁边专门有一间海洋博物馆陈列了这艘木船。1982年,菲利普·比勒从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后,来到婆罗浮屠旅行。由于对航海很感兴趣,他注意到了浮雕上的船只。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比勒开始收集大量的资料,投入到木船的制作当中。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印尼人到达了非洲东海岸的马达加斯加岛,因为今天那里有个族群无论长相、语言还是风俗都和印尼人相似。古罗马的学者老普林尼就记载,那时欧洲所获得的香料是从东方运到非洲,再由非洲转运而去的。但是印尼人是否绕过了好望角到达非洲西海岸则没有很坚实的证据,西海岸那里只有一些香蕉、甘薯和槟榔之类的植物让人去推测那是来自印尼的物种。比勒想试验一下这种木船的航行能力,至少说明古代印尼人是完全有可能到达非洲西海岸的。最终,比勒在2003年8月15日从雅加达出发,2004年2月23日到达了非洲西海岸的加纳,胜利完成了航行。

其实在婆罗浮屠这个佛教圣地旁边建造一间海洋博物馆并不奇怪,那些在浮雕上乘坐木船的人,既有可能是商人,也可能是宗教人士。印度教和佛教就是伴随着海上贸易,慢慢传入印尼群岛的。博物馆里展现了连接起印度次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贸易路线:船只满载着香料从巽他海峡出发,穿过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西海岸;回程则贴着非洲东海岸北行,经过印度西海岸,从印度带回来象牙、皮革和宝石。如果完整走这样一圈下来,需要三年时间。史学家认为印度的影响源自东南亚人在接触印度文化时候的主动学习和借用,而非印度人刻意输出思想或者向外移民。当时印度统治者已经通过宗教确立了神圣的地位。印尼的国王们看到这种新宗教在巩固王权方面的实用价值,他们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起辉煌的宗教建筑,因为宗教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权威。这便是婆罗浮屠被建造起来的根本原因。

从公元7世纪一直到16世纪,在爪哇岛上都有着持续不断的建庙活动,它们有的属于印度教,有的是佛教,总体上说是印度教的神庙多,因为印度教更为昌盛。婆罗浮屠虽然是佛教建筑,但也有很明显的印度教色彩,比如在许多台阶下都能看到一种叫作摩伽罗的海兽,它来自印度神话,代表爱。离开婆罗浮屠之后,我们又去往另外一个纯粹印度教的建筑遗址——普兰巴南神庙。这片神庙群在8世纪时由珊查耶王朝修建,它由8座主庙和250多座大小不同的神庙构成。现在除了主庙已经修复完成外,其他建筑都处于废墟状态,星星点点分布在田野里,十分壮观。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