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暴政

 
多数人的暴政
2015-08-03 22:44:57 /故事大全

《民主的阴暗面》这一书名极具争议(因为很多人认为民主没有阴暗面,就算有也不是种族清洗),看上去有几分令人不快的味道。读完这厚厚的800页,有些人的心中可能会涌起一个困惑:作者把土耳其、美国、纳粹德国、苏联、红色高棉、卢旺达等种种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政体形式都放在一起,说是其种族清洗的行为都体现了“民主的阴暗面”,他这难道不是对“民主”定义的误用吗?

作为一个著作等身、曾费时逾30年撰写四卷本《社会权力的根源》的知名社会学家,迈克尔·曼当然不可能连“民主”的定义都搞不清楚。只不过不仅“民主”本身有诸多形态,其含义也有种种不同。他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世人通常理解的“民主=自由公正的定期选举”,而是“democracy”一词在古希腊根源中的原始含义,即“人民的统治”——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界定,“民主是多数而贫穷的人成为统治者”。他想要证明:“多数人的暴政”中往往衍生出一些可怕的后果,“蓄意谋杀的种族清洗已是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现代性、我们对进步的看法,以及我们引进民主的尝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他担心的是“民主总是携带这种可能,即多数人可能会对少数人实行暴政或欺压行为”。

孤立地看待这本书,很容易得出一些耸人听闻的结论,但如果放到西方的思想系谱里去,可知它具有深远的背景。迈克尔·曼的这种“恶乃生于文明自身”的道德怀疑主义的幽暗意识,显然是源于基督教精神:除上帝外无完美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罪人,哪怕是在他做好事的时候。而从西方政治思想史来看,在几乎一两千年的时间里,“民主”理念都是一个受到怀疑的例外,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奉为准则。直至《联邦党人文集》中,美国建国诸杰都还猛烈抨击完全平等的直接民主,认为那“从来就是骚乱和对抗的竞技场,个人安全和产权,从未得到保障,总体来说,直接民主制,都是短命的,而且死得暴烈”。

为何在特定情形下,尤其在转折进入现代进程后,按说是在更文明进步的时代,“多数而贫穷的人成为统治者”这一看似分明是好事的制度,却反倒会带来黑暗的一页?原因可能是:当多数人被组织和动员起来后,他们往往凝结成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此刻如果不能加入他们,那么被他们选中为敌人的那些群体,往往就要倒霉。

这样的事例古已有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代的古希腊克基拉,在冲突中,占多数的民主派几乎屠杀了全部寡头阶级。然而那时毕竟只是偶发的,“民族”和“种族”也不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认同对象。在中世纪,你属于哪个民族根本不重要,甚至直到近代人口普查时,很多人在被问到自己是什么民族时,也答不上来,而只说自己是“本地人”。因此,近代以前欧洲对“非我族类”的有计划清洗,基本上是针对“异教徒”,在宗教战争时期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等,都是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应。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