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
2015-05-14 10:02:56 /故事大全

讲卫生:洗澡有规定,全民“讲卫生”

几乎是一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了“讲卫生”的重要性,保持卫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按照《周礼》的规定: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人,才算是有修养的文明人。

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商汤王就用青铜浴盆泡澡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皇宫的沐浴设备已经相当“现代化”,供水、供暖和排水系统一应俱全。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和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

不过,这些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皇家如此讲究,自然受不了群臣整天脏兮兮地往宫里跑。从汉朝起,官员们就有每工作五天回家洗一次澡的“休沐”假期;到了唐朝,“住宿制”改成了“走读制”,五天一休沐的制度还保留着。但似乎没人真的用这个假期来洗澡,洗澡仍然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奢侈享受。

在宋代,出现了公共浴池,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商人、手工业者、士兵、农民,花上几个“汤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还可以享受各种服务项目。

至此,“讲卫生”这件事终于从王公贵族的特权,变成了全民追求的体面生活方式。

重仪表:从头发到衣着,处处都可做文章

不洗澡尚能见人,反正大家都没这条件和习惯,但乱穿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更重要的问题是——别犯法。换句话说,穿符合你身份的衣服,不可僭越。

在物质匮乏的商周时期,穿着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或丝绣的斧形服饰,就是身份尊贵的标志了。春秋时代,这种上下分开的款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像连衣裙一样下面垂到脚踝的“深衣”,而且下半身的裙子得用12片布来裁剪,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以表达古人对上天的崇敬。但也只有诸侯、士大夫穿得起这种高级服饰,平民仍然是粗布褐衣。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衣着等级制度日益完善。走在大街上,观察衣服的式样、用料、花纹,就能区分出官员和庶民。再看颜色,就知道此人官大还是官小。

尽管穿衣戴帽由不得自己,但可以从其他方面追求时尚,比如发型。古代女子到15岁就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男子则要在20岁时行弱冠之礼,束起头发、戴上帽子,宣布自己成年。也就是说,今日的离子烫、大波浪、波波头在他们的脑袋上完全没有施展空间。不过,这也丝毫没有减少古人对潮流的追求。一个发髻就贯穿了上下几千年:汉代妇女常梳“倭堕髻”,北朝妇女则钟情“十字髻”,唐朝人发明了“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又出现了“朝天髻”“同心髻”。时尚文化最发达的是隋唐时期,女人们为了尽可能多地在头上插些珠宝首饰,纷纷将发髻梳得又高又大,以至于伪装浓密的假发成了畅销品。

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浓妆艳抹”的时代,美人们都抹着大块的腮红,把眉毛画得阔而短,额头上绘着额黄,双颊贴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靥,加上红唇一点,十分华美。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