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臣郑和

 
阉臣郑和
2014-05-12 21:17:44 /故事大全

十五世纪初期,有一支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中国船队,屡次出现在烟波浩淼的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面上。这支船队从中国东海之滨出发,先后七次往返,远涉重洋30年,开辟42条航线,抵达过30余个国家,行程十万余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492年)早79年,比葡萄牙人发现欧、亚、非三海航道(公元1497年)早84年,为千余年间闭锁海关的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之路。这支船队的统帅,大明王朝的海上使者,却是永乐年间一位普通的宦官。他的名字叫郑和。

好奇少年

郑和本姓马,明洪武四年,诞生在云南昆阳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曾长途跋涉去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被当地人尊称为马哈只(意为巡礼人)。他的父亲身材高大,性格耿直豪爽,乐善好施,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往往舍己救济。星辰满天的夜晚,父亲常常对围坐四周的儿女们讲述当年飘洋过海到麦加朝圣的故事。少年时代的郑和,好奇地倾听父亲讲述各种各样新奇的趣闻轶事。父、祖辈勇敢、执着的精神,在郑和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渴望探险的种子。郑和常常问父亲一个问题:

“大海里有朋友吗?”

“大海就是你的朋友。”父亲说。

郑和接着问:

“那大海里有海盗吗?”父亲没有正面回答他,眼睛中带着刚毅和微笑说:

“大海会帮你克服一切困难!”

神秘莫测的大海从那时起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郑和。

罹乱入京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明政权建立不久,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平定云南。明军在云南掳掠儿童,强行阉割,令其屈从服役。11岁的郑和也未能幸免于难。此后,郑和被随军带往北平,送入燕王朱棣的藩邸做了侍童。从此,郑和离开了温暖的家,离开了父母亲人,失去了人身自由,他那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人生巨大的痛苦。

小小年纪的郑和并没有因自己的不幸而沉沦,他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燕王府中,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这对从小渴求知识、曾稍习笔墨的郑和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每当闲暇之时,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博览群书。由于他办事机敏,深受燕王宠爱并被纳为近侍,早晚不离左右,每问,则对答如流。主仆之间,相处甚得,他的气质也和燕王相近。加上天赋聪明,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少小离家,独立生活的磨练,使他在燕王朱棣身边长成一个精明而富有才识的魁梧青年。

正当郑和日趋成熟之时,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8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南京,要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这时郑和已年近三旬,他亲随燕王出入战阵,屡建战功,经三年艰苦作战,燕王一举渡过长江,攻克南京,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登上皇位,年号永乐。郑和因战功和不同凡响的军事才能受到朱棣的特别嘉奖,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不久,又擢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在除旧迎新之际,兴之所至,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由三宝改名郑和。但人们按照习惯,仍称他为“三宝太监”。时年,郑和33岁。

富有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开始把眼光着重放在辽阔的海疆上,决意实现他“锐意通四夷”的宏大愿望,与海外诸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对外政策,以显示其“宣德沐仁”的天子之恩和“天朝上国”的强盛。另外,当时传说建文帝逃往南洋,朱棣内心始终惧怕敌人势力死灰复燃,因此,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也被列为下西洋的一项秘密任务。

朱棣在他周围可信的近侍中物色着满意的对象,最后选中了郑和。他了解郑和虽未曾随祖、父们到过遥远的麦加,但对海洋和异国却有一种从小滋长的神秘感和向往,他更信任这位随他东征西战的得力下属所具有的不寻常的学识和组织才能,而且此时的郑和,已是具备了亲往东洋的外交和航海经验,朱棣确认郑和能担负这一重要使命,有能力指挥一支庞大的远航船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正使太监,命其正式组织船队出使西洋。这一年,郑和35岁,正当盛年。

明永乐三年(1405年)冬天,郑和率领着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启程,乘风破浪,驶向茫茫大海。

他的船队由208艘船只组成,分成宝船、马船、粮船、战座船等几大类。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这大型宝船是郑和座船,如一座小型帅府,一般由使团中的领导人员及各国来访使节乘坐,并装载赐给各国的礼物和各国进贡的物品。

长37丈、阔15丈的中型宝船,称作“马船”,是一种运输船。郑和下西洋,每次访问亚非各国,都要携带大量物品。往返一次需达两三年之久,有时连续在海上航行数月,所需物品,从生活用品到修理器材,一点一滴都需自己准备充足,一概由马船运输。船队另外还有15艘运粮船,20艘大型水船等。

首航古里

郑和首次出航的目的地是古印度的古里。它是西洋各国中一个较大的国家,也是古代印度西岸的一个大商港,号称“西洋诸番之会”。早些年,明成祖就曾派使者诏谕古里,以彩币相赠。古里国酋长沙米的也曾派使者带着贡品回访,受到明成祖的热情接待,并封沙米的为古里国王。这次,船队顺利到达古里。郑和向古里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朱棣所颁敕书,并赐给诰命银印,对下面各大臣也都赠送丰厚的礼品,升赏带有封爵性质的“品级冠带”,国王和诸大臣深受感动。临别时,古里国王也向郑和回赠了礼品。郑和在古里专为国王举行告别宴会。席间,国王举杯祝酒,对郑和高声说道:“小国距中国十万余里,何幸得元帅赏光?今日之别,足称消魂。”郑和也举杯作答:“到贵国如在家中,不觉离中国十万余里之外。”随行官员见状,热情建议道:“十万里之外,不可不立碑纪念。”郑和欣然接受:“此话颇有道理,速速办理。”

他立即吩咐手下建起碑亭一座,内竖石碑,由随行官员王景弘挥毫题字。国王非常感激,与郑和等洒泪而别。从此,古里成了郑和远航交通要道的一个贸易、交通中转站。

郑和这第一次远航,还曾到了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剌加(即马六甲)、锡兰等地,并载回随船来访的各国使节。明初海外关系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永乐四年,第一次远航归途中,船队经过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旧港时,郑和打算收降海盗陈祖义。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郑和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