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洞开颓废 我洞开宽容心扉

 
你洞开颓废 我洞开宽容心扉
2016-12-15 00:05:09 /故事大全

爱到离不开一个人永远是谎言,爱就在自己心里,不管那个人是否在身边,爱也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无人不追求人生爱情的圆满,可生活的衣衫却往往会露出刺眼的破洞。

13岁那年的一天,正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念二年级的她,突然收到一封信,那是四哥张公权写来的。读罢,她的脸上飞起一抹红晕。

原来,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被一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中学生作文吸引住了。打听到作者叫徐章垿,是浙江海宁富商徐申如的儿子后,他便有了联姻的想法。于是,他写信去听取妹妹的意见。她就是张幼仪,徐章垿即后来的徐志摩。

两年后他们成婚。然而,有志于摩登的徐志摩,与出生书香门第、过于内敛敦厚的张幼仪,很难有张公权希望的和谐圆满。“夜深人静,冷雨敲窗,点点滴滴都是夜雨芭蕉的惆怅之声。十二栏杆倚遍,魂里梦中,把远山望断,终不见郎君面。”这可以说是张幼仪那时的写照。因为在两人结婚后的前三年,忙于求学的徐志摩与她相处不足四个月。他先是到美国留学两年,接着又去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1年春,在徐志摩赴伦敦半年后,她将3岁的徐积锴、小名阿欢的儿子托付给了公公婆婆,来到丈夫身边,终于得以消解挂念萦怀之苦。

到伦敦,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一边照料丈夫,一边重拾中断的学业。可热衷交际、花钱如流水的徐志摩,只是把家中寄去的钱很少一部分交给她,以勉强维持日常生活用度。加之每天她要买菜做饭、洗衣、整理房间,日子忙碌又琐碎,求学梦成了泡影。

尽管如此付出,回报却微薄。半年后的一天傍晚,该是徐志摩回到寄宿处的时候了,可一直不见他的踪影。其实,她早已看出,徐志摩另有所爱。她不禁伤心地想:这世界只留下我的一份苍白,这尘世于我,又有什么意义呢?但《孝经》里的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话救了她,让她断了轻生的念头。不久,她又有了身孕,只得向在巴黎游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二哥告诉她:“万莫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算是给她些许安慰。

1922年2月24日,她随七弟张景秋前往德国,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托人送的离婚书就到了。在她一再坚持下,徐志摩才与她见了面,但拒绝了她的“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再谈离婚”的要求。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后,她反而有了从没有过的释怀和坦荡,她说:“你去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太太吧。”

是的,此时对张幼仪来说,既是一种放下,也是一种拾起。放下的,是总也适应不了徐志摩的那颗忐忑的心,拾起的是自己的求学梦。尽管她已不是徐志摩的妻子,但仍被徐家看作儿媳。她提出读书的要求后,徐申如按月寄给她300块大洋。由此,她进入柏林的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日子稍稍安定后,她再次受到人生重大打击。1925年3月19日,彼得3岁生日过完不到一个月,便不幸夭折于柏林。大凡经历太多痛楚,不是沉沦,就是坚强。张幼仪选择了后者。她忍着离婚、丧子之痛,继续读书,于次年完成了学业。

也就是在这一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失败后,于10月和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婚礼。婚后,陆小曼到海宁与徐志摩的父母同住。一个月后,徐志摩的父母离开家乡,来到已经回北京的张幼仪处,并认张幼仪为养女。看重张幼仪的徐申如,还把家产一分为三,老夫妻俩留一份,徐志摩和陆小曼一份,张幼仪和儿子阿欢一份。1927年,张幼仪到上海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