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们是什么阶级”(2)

 
“请问我们是什么阶级”(2)
2015-11-27 13:47:48 /故事大全

的确,“阶级消融”贯穿三集纪录片,是一个主题式的存在。围绕着这个主题,布莱格提出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题。

1911年,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盛极一时,并引发了空前壮观的游行活动。繁盛的表面下,的确也是各个阶级对现状的满意。这种同心同德,正是被喻为“时代之声”的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所观察到的“著名的阶级系统彼时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首先打破这种稳定的,是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阶级传统而言,是第一次庞大的漠视,在战壕、前线、死亡前,人人平等,而后,阵亡的战士又得以葬于同一个墓地。同时,国难也的确使人们忘却阶级之分,而是同舟共济一致对外。

“一战”后,如英国现代史学者彼得·轩尼诗(Peter Hennessy)教授所言:“阶级地貌的确发生过一些动摇和滑坡,只是并未深入根基。”特别是当战争结束,战士们回到工业社会后,旧的隔阂陈列如初。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唐顿庄园》中的格兰瑟姆伯爵退伍后,雇用了他战时的勤务兵贝茨的鲜明对比。

紧接着是“二战”。这种临时性的平等随着战争结束而结束,只不过,战后,一切也不复原来的样子。

平衡关系被打破后,随之而来的是各个阶层对未来的拷问,战后的英国社会何去何从,在所有不安面前,核心的疑问是:阶级差别是否从此要开始消解了?

早在1895年,师从赫胥黎(T.H. Huxley,达尔文的忠实门徒)的威尔斯(H.G.Wells)就在他著名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ime Machine)中提出了他对未来的构想:阶级会持续分化,甚至到野蛮的程度。小说描写的未来世界里,上下两个阶级,进化成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埃洛伊人(the Elois)和莫洛克人(the Morlocks)。前者柔弱精致,生活在地面,以瓜果为食;后者则强壮而残忍,终年生活在地下,以埃洛伊人为食。

有趣的是,包括威尔斯在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e)和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T.H.赫胥黎之孙),这些文学界的先知,所预见的未来都是一个阶级严重分化的社会。与之相对的则是政治家们鼓吹的“同一个大家庭”。但是纪录片从广阔的角度切入,来印证这百年前的言论,究竟哪一方称得上高瞻远瞩。

相应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崛起的工人阶级,坚守阵地并且志向高远希望更进一层的中产阶级,以及逐渐丧失话语权的贵族和上层阶级,三者之间,是否正在走向广场的中心,然后融为一体。

工人阶级向上

20年代,第一家百乐门(Palais Door)开张,穿着得体的工人阶级蜂拥而入,成为这一波舞蹈流行中的潮人。尽管舞厅各有不同,跳舞的确在战后成为上至贵族下至清洁工共同爱好的活动,布莱格在纪录片中评论,“这好比是不同阶级的强力胶”。除此之外,另一项风靡大众的活动要数电影。布莱格继续举例:“在那股电影热潮中,仅在我居住的工业城市博尔顿(Bolton)的切齐盖(Churchgate)就有47家影院。”电影,如同跳舞,都在最初出现时,成为各自时代中最受欢迎的全民活动,“这确实跨越了阶级”。

在这两股覆盖所有阶级的文化活动中,当然是以工人阶级为数最多,只不过贵族和上流社会看电影的方式是在今天看来也难以想象的“事先预约,而且会有经理出来迎接”,抛开这些不谈,“这也是文化平等的一种形式”。

另一个对旧秩序具有强大破坏性的,是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这支来自英国利物浦的摇滚乐队,吸引的不只是年轻人,还有中年人和中产阶级。在乐队压倒性的力量面前,“阶级属性显得没那么要紧”。但是按照出身中产的乐队经纪人布莱恩·艾普斯滕(Brian Epstein)的观点,披头士最初的形象不尽如人意。于是他着手去除了后者身上若干明显的工人阶级特征,比如机车服和牛仔裤,转而用阶级特征毫不显著的制服取而代之。不久后,约翰·列侬(John Lennon)开始抵触这种为中产阶级降服的倾向,而是被美国黑人蓝调音乐鼓舞,并将工人阶级的天才“猫王”(Elvis Presley)视作偶像。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因为芥末
下一篇:小蚂蚁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