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孟母三迁”的价值探讨

 
现代版“孟母三迁”的价值探讨
2015-10-28 08:56:41 /故事大全

几天前,我接到了女儿就读的美国顶尖私立中学教务长发来的贺信,恭贺女儿学术成绩超越了全校90%的学生,进入了春季学期最高荣誉榜。教务长说:“鉴于DA严苛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多样化要求以及共同竞争的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学,能够达到平均水平已属不易,而登上高级荣誉榜真可谓不俗的成就!”这样的贺信我们每学期都会收到,孩子几乎年年GPA成绩都是A+,荣登教务长誉为“不俗成就”的最高荣誉榜,也仿佛是探囊取物。

屈指算来,女儿独立赴美国读中学已有三年,和许多小留学生家长一样,最开始我对送她留学的期待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够身体健康、平安快乐、做个好人就已足够,却未曾料到孩子留学的收获远超预期:她不仅取得了学术上的绝对优势,更是在艺术方面,特别是绘画、音乐和戏剧方面发掘出了以前不为人知的天赋,获得了诸多赞美与专业人士的肯定。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挚友。

女儿的少年风采和成长收获,让我这个老爸未能免俗地常与人津津乐道,而闻者则常会问起女儿留学的缘起和路径。作为留学行业的教育者,关于备考、择校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已经谈过不少,今天,我将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谈一谈陪伴女儿这一路成长而来的切身感受。

为何选择留学

仔细想来,送女儿出国读书的原因可用一言蔽之:昔孟母,择邻处。在如今这个“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孟母三迁”指的不再只是空间上的迁徙,还有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的改变。

置中国教育的功过是非不论,但我们能肯定的是它确定的教育结果:它也许能够让人成功,但很难给人幸福。我和孩子的妈妈都是一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走过来的,这个过程给了我人生奋斗的基础,但至今我们仍对自己在美学方面的修养不足和艺术鉴赏力方面的缺失而深感遗憾。我没有接受过国外的教育,但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送女儿去迎接一个可能的美好。

另外促成我送女儿留学的原因,除了对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的担忧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对女儿人格塑造的期待。女儿在出国前就读的学校被戏称为京城四大名校之一,且她的成绩全校排名也在前10%,以她的成绩和勤奋,进入清华、北大一类的名校应不成问题。在留学低龄化的今天,即使她在国内读完中学再申请国外大学,我亦有信心她能够进入“藤校”。因此很多人会奇怪:同样能够进入顶尖大学,何必早走那许多年,骨肉分离不说,还扔掉大把金钱。

这一选择的起源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出国前,女儿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三个学期蝉联期末考第一名的她,在第四个学期考试前丢失了自己的课堂笔记,而且明显是有人刻意为之。我告诉女儿:“人生遭遇瞬息万变,你总得要让自己足够坚强有力才能应对各种状况。当别人发现拿走笔记也无济于事时,自然也就不会再用这种方式待你。所以就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吧!”

话虽如此,但我却忧心忡忡。学会三件事,人生即完美:认清外部世界,认清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将内心与外部世界正确连接的人际世界。重点中学的老师们固然在传授知识上有着丰足的经验与技巧,但是学生数量与教学环境的客观条件,使得他们只能解决“外部世界认知”这一个问题,另外两个则无从谈起。以至于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已经“纯熟掌握”了钩心斗角、阳奉阴违的生存法则,为了博老师欢心、家长满意、让自己立于应试教育的不败之地,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而我所求,无非是孩子能够快乐而正直地活着,这在那时的环境中似乎成了一个万分艰难的选择。

因此,我这个21世纪的“孟母”终于下决心给孩子换了一拨“外国邻居”。而这一选择的收获不仅是更好的教育环境,更有新环境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优质社会关系网络——校友资源,这一点在我许多其他的文章中都有涉及,就不再赘述。

成长之路的陪伴

许多家长会问,孩子那么小送出国放心吗、舍得吗?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可怎么办?诸如此类的担忧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孩子出国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当年送女儿留学的时候,我是有信心的,我的信心并不是相信孩子不会遇到困难,而是相信孩子具备了克服困难的能力。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