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老城 传统与现代之间(9)

 
拉萨老城 传统与现代之间(9)
2015-09-29 16:24:45 /故事大全

从“怡嗡”出来拐上八廓街,走不了几步就是西藏大学艺术系教师噶德和其他艺术家在2003年联合创办的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老城的圈子很小,尤其是具有相似追求的人,都彼此认识。扎西和噶德就是常能在一起交流的朋友。

噶德告诉我,根敦群培建立之前,西藏都没有一个正规的画廊。“艺术家卖画是在工艺品商店卖,和首饰、衣服夹杂着放在一起。”即使是现在,能称得上“当代艺术画廊”也恐怕只有这一家,“其他画廊都是卖迎合游客口味的西藏风情画,雪山、草地、牦牛那种”。根敦群培是20世纪西藏一位著名僧侣的名字。他是学术大师、艺术大师和思想启蒙家,是西藏人文主义先驱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出生在藏族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根敦群培具有着一种进步、创新和反叛的精神。噶德定下了“根敦群培”的名字,希望能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噶德是根敦群培画廊的领军人物。他是个早慧少年,很小的年纪就画得非常出彩,并且立志当一位艺术家。考西藏大学的时候,他主动选择了国画下面的工笔画作为专业。为什么是工笔画?噶德说还有一个特色专业是唐卡制作。“唐卡要求度量衡,有一套规矩在里面,它要求忘掉自己,和他当时急于表现自己的个性不相符。”事后回想起来,其实这个下意识的选择也表明了他渴望探索的方向:“工笔画的技法和唐卡绘制最相似,西藏最主流的勉唐派唐卡就是受到工笔画里青绿山水的影响。但工笔画又脱离了宗教仪式形态的束缚,这就能帮我从传统绘画进入一个现代绘画的语境当中。”

西藏大学毕业后,噶德开始了顺风顺水的创作。90年代,他的《沐浴节》获得中国第二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放风筝的季节》获得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铜奖。凭着这些获奖画作,他已经在美协系统小有名气。但是噶德感到,那些表现传统题材的作品来源于想象而不是他的经历:噶德是“半藏半汉”的身份,童年他上的是汉族学校,多数时间也是和父母单位的汉族小朋友一起玩耍。尽管他也跟随母亲经常去寺庙转经拜佛,但他觉得自己没有浸淫在纯粹传统文化中,也无法承担起如此解读传统文化的任务,所以他开始关注自己当下生活的感触。

于是在2000年之后噶德便有了《新经书》和《新偶像》系列作品。在这组作品中,古老的经卷上抄写的不是佛法智慧,而是诸如网络段子、手机短信、周星驰的电影台词这样的流行华语。《新偶像》中,他用麦当劳叔叔、米老鼠等形象置换了唐卡中的佛像。虽然“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在表达力度上稍显单薄,但噶德说关键它们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这种做法放在过去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在今天的拉萨,满街的品牌商店、明星广告充斥眼球,面对噶德的戏谑,人们只是会心一笑。

“西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在作品中记录和反思这种变化。”噶德说,“但这种变化又需要拿母语来讲述,而不可能按照内地艺术家或者外国人的思维说故事。”噶德回忆自己“母语系统”的建立是在刚毕业的那段时期,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日喀则的夏鲁寺、白居寺还有古格王朝遗址临摹壁画。他喜欢老壁画经过风霜洗礼后那种颜色有些暗淡的状态,“在那些残缺、剥落和水渍中,蕴藏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对时间带来的厚重质感的追求,也在他的当代绘画作品中体现。到了后来,当他的作品由架上绘画转变成装置、行为或者影像艺术时,他的“母语”又变成了印经幡的木板、拉萨河水或者佛珠。他借用这些有符号意义的材质进行创造。《冰佛》当中,他将以拉萨河水冻铸成的佛像,又置于河中消融,借以阐释佛教的无常观和轮回观,是一次对母语的绝妙使用。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游子联队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