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麦浪与天地人和(2)

 
中国馆:麦浪与天地人和(2)
2015-08-19 06:46:39 /故事大全

中国馆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两个主立面,汪建松就分别运用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独特的展览空间。从建筑设计的表达来讲,体现了农村到城市的天际线的过渡。

团队最初创意受到了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精神的感染,用中国传统水墨的发散视角,去营造空间秩序。把中国馆上面的屋顶打开之后,下面的空间形式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建筑体。而是一个自然、开放、通透、流畅的空间体,也体现了中国水墨画散点构图的自由意境。

在“天地人和”的核心概念影响下,中国馆室内设计是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参观者。设计者打破了室内外、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限,也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友好、开放和变化的特征。

首层半开放式餐饮区里,使用取自于民间竹编图形的活动屏风,营造出盛夏之时光影斑驳,参观者坐在竹编屋檐下,能够回望到展区中间的麦田。餐饮区与展区空间是相融一体的。

“和剧场”是场馆的“高潮”区域。在这里,观众能看到关于中国农业文化的主题影片和相关演出。空间内部的台阶设置,类似哈尼族梯田的一种波浪线台阶式观众坐席,与哈尼梯田相映成趣。“这个剧场是整个中国馆最核心的空间。我们运用一个非常高的空间形态,寓意为中国谷仓。”汪建松说。

中国馆除了对大众的文化传播作用外,还要承担具体功能。世博会开馆期间人流量非常大,不同人群对空间的使用需求不同。餐饮区要承载大量顾客,设计成开放自然、自由的空间格局。宴会厅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宴会空间,要承载一两百人进行各种活动。馆内布局形式都要兼顾到各种不同功能。

室内设计希望体现自然、环保的特征,运用了自然朴实的材质。在贵宾厅的部分墙面和顶面就使用了麦秸秆板材。这种材料虽然有很强的质感,但却无法大面积使用。主要原因在于意大利对建筑材料安全的严格审核。

世博会展馆的消防等级要求达到A级防护标准。在中国能够满足需求的材质,在意大利就受到了一定限制。麦秸秆板材在上海世博会有很多运用,但在欧盟的防护标准对麦秸秆板材有限制,最终替换成欧松板。虽整体效果接近,但在细节上与最初设想有一定差距。

节俭之道

在设计和建造的三年里,因为平衡各方需求以及现实难题,设计团队进行了许多调整。在清华美院中标之初,中方领导对苏丹说:“虽然你们中标了,但是要做好准备,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方案修改了48轮。”

中国馆前区有一片约1000平方米的室外园林景观,人们现在见到的是充满北京元素的景观,具有舞台功能的先农坛、具有舞台背景功能的故宫红墙、具有通行功能的北京胡同,以及具有主通道功能的意象江河等。

据崔笑声介绍,最初想在整个场地里面种麦子,安装喷水装置,以此达到麦浪的诉求。但世博会有184天的展期,因此必须在米兰准备两块地,提前把麦子种起来,长到成熟高度再移植。由于成本过高,麦子的设想便不得不放弃了。与此同时,前区部分改为花卉种植,中国的园艺技术可以保证花卉很长时间不凋谢。

“十八大”以来,倡导节俭之风。苏丹介绍,中国馆的预算是1亿多元,不到德国馆的四分之一。建筑材料则尽量低廉,而结构构件不能含糊,用的是最好的钢木结构。但是屋顶的材料用的是PVC的膜很便宜,那层表皮用的是铝合金框架。建筑没有木墙,四周通透有自然风,省了墙体钱、空调钱,运营费用也省了。

实习记者/黄丹露 摄影/于楚众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