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海丝”:路径与逻辑

 
解码“海丝”:路径与逻辑
2015-08-26 22:05:55 /故事大全

“一带一路”战略以“道路”为先导。与“一带”相比,“海丝”在具体实施细节上更有灵活性。经营“海丝”有助于中国影响力在域外的进入和存在“合法化”。

“夫有形生于无形”,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丝”)需要有一点“太极思维”。当然,这并不是说“海丝”将脱胎于“一片混沌”,而是指这一战略的演进,很大程度上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动态变化的特征也意味着“海丝”将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同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比,“海丝”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更有灵活性,最终形态也更具可塑性。

在“海丝”设想所呈现的漫长海上大通道沿线,分布着众多具有“节点性”意义的港口,其中有些港口不可避免会受到东道国国内政治变动或地缘政治的影响,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事实的另一面是,本质上没有哪个港口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节点的“掉链”都不会对“海丝”全局造成根本性影响。

有形与无形之间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是继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中国政府对此战略较为具体的阐释。在此期间,中国媒体和学术界出现了多种有关“一带一路”路径的版本,但截至目前中国官方并没有公布与路径有关的具体细节。从愿景全文可以看出,“走向何方”是明确的,即连接欧亚非大陆及附近海洋。但“怎么走”,并无定式。这一点在“海丝”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公元166年,罗马帝国的马可·奥勒留皇帝打通与东汉的海上贸易通道,其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位于中亚的贵霜帝国,对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垄断和阻挠。如今欧亚贸易陆上通道的“帝国阻挠”早已消失,但脆弱多变的地缘政治环境依然存在。与浩瀚的海洋相比,陆上通道更容易受影响甚至被切断,近2000年历史的演进也没有软化这一规则的“刚性”。同样,历史的变迁也没有弱化海上通道的灵活性。

印度洋是“海丝”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也是中国的重点公关对象。但截至目前,莫迪政府对共建“海丝”的倡议还未置可否。他今年5月访华期间是否会在相关问题上有所松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的态度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华沙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者马辛·卡奇马尔斯认为,丝路设想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对话创造了平台,不论印度是否加入,中国都会着手推进。“如果新德里拒绝合作,印度就可能在那些想利用中国潜在资金的国家中失去影响力。”

印度对中国基建投资的敏感近乎小气,但新德里并不能左右南亚其他国家在此问题上的决策。也就是说,印度不具备成为“海丝”路径上“帝国阻挠”的条件。被认为“亲印度”的斯里兰卡新总统西里塞纳上台,曾给中斯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投下阴影,但西里塞纳3月底访华期间,重申与中国在“海丝”上的合作意愿,事实上表明了他并不是南亚棋局的“游戏改变者”。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