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他的儿子们

 
唐太宗和他的儿子们
2014-05-12 21:30:17 /故事大全

唐太宗共有14个儿子。按说应该是多子多福了。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父子的命运再一次证明一个封建社会的通病,即无情最是帝王家--首先,唐太宗这14个儿子中,竟是不肖子居多。《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曾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其次,唐太宗这14个儿子后来竟有12个死于非命,原因主要与皇位争夺及易储不当而被武则天迫害死有关。

这且不论。唐太宗这14个儿子中,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三人为长孙皇后所生,因而依据宗法制度,只有他们三个有皇位的继承权。再根据嫡长继承制,唐太宗在登基当年便立定当时只有8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本来,这个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应该是早就解决了的。偏偏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早早立定太子的作法也有着重大的缺陷,即你难以保证这位太子长成后一定是个称职人选。太子承乾恰恰就是个令人失望的主儿。他从小就十分顽劣,年龄稍长便又因“龙种”的种种优越感而爱上了声色犬马。尽管太宗对太子并不算太溺爱,经常耳提面命对其训诫,还指定重臣于志宁等为师督导太子。但侈性已成的承乾还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一天天堕向腐败,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还更加为所欲为,谁若好心劝谏他、或向唐太宗反映他的问题,他竟要找人暗杀他。有一次他甚至在东宫咬牙切齿地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而他亦果然是“敢说敢作”。典型的一例便是:时任右庶子的张玄素,曾专为太子问题上书唐太宗。书中沉痛指出:“昔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国家,所应用物,不为限制。恩旨未逾六旬,(太子)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有过此?况宫臣正士,未闻在侧,群邪淫巧,匿近深宫,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隐秘,宁可胜计,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口慎一日,节糜费以成俭德,则不胜幸甚!”

张玄素此谏可谓用心良苦,胆识过人。然而此书虽然引起唐太宗重视,却也很快让太子得悉了消息。张玄素上书仅隔一天后,早朝时忽然便有一个短衣便帽之人扑向他,抽出一条利器向张玄素脑门猛击。张玄素顿时头破血流,晕倒在地,事后虽经抢救捡回了性命,凶手却逃之天天,再无下文。张玄素明知此与上书有关,且一定系太子所为。但却无能深究,只有自认晦气。

然则倒行逆施终将自毙。随着太子的逆迹日彰,唐太宗对他的不满日益加深,逐渐萌生了废太子之心。而承乾的弟弟、四子李泰见哥哥日渐失宠,暗自欢喜且想尽快取代哥哥的太子地位。为此,李泰广泛结交朝中大臣,结成了20多人意图倾覆太子的死党,他们为使李泰取代太子而大造舆论、出谋划策。

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形势,太子承乾自然是不甘心的,为挽回危局竟企图孤注一掷,走出了最为凶残而危险的一步,即暗中纠结了刺客死士,并联络平时对其父皇唐太宗李世民有不满情绪的汉王李元昌、大将侯君集等人,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刺杀唐太宗,直接夺取帝位。但事未及举,承乾的一名刺客即因其它原因而被捕受审,为求生路,刺客主动交待了太子的政变阴谋。

唐太宗闻得此讯,不啻一记晴天霹雳。震惊和恼怒之际,他立刻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与大理中书门下等官,共同查讯,果然得到确证。唐太宗于是召来太子承乾,痛加呵责。承乾知已绝望,但仍力图稍有挽回,于是伏地顿首道:“臣为太子,尚何所求?但为(李)泰所图,心实不甘,因与廷臣谋求自安。廷臣导臣不轨,臣一时狂惑,未免受迷,今愿自坐死罪。惟臣被废死,泰若得为太子,臣死且衔恨!”

岂料,唐太宗听到这种话,非但无法宽谅,反而为太子至此犹嫉恨弟弟而恨上加恨,于是当场对群臣道:“承乾罪大,应该如何处置?”

群臣谁不知道这事意味着什么?于是皆面面相觑,好一阵没人敢发言。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先表了态:“愿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终享天年,便是情法兼尽了。

于是唐太宗立命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禁右领军府中。同时下令将太子同党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等尽数拘捕,一一处死。

事已至此,易储大事便自然而然地摆在了唐太宗面前。

若按一般原则,四子李泰无疑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了。而唐太宗本来就比较喜爱李泰,心中便有了继立李泰的想法。但出于前车之鉴,他虽然一度当面许诺李泰要立他为储君,真要行事时又不免有些踌躇而举棋不定。于是便试探臣子的意见。结果赞成立李泰的人很多。反对的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即李泰的舅舅长孙无忌。他明确希望立九子李治(即后来的高宗帝)。唐太宗为之更犹豫了,于是便不接长孙无忌的话。等他退下后,却对侍臣说:“昨日青雀(李泰小字)投朕怀中,谓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了。臣只一儿,臣死时当将子杀死,传位晋王(李治)。这数言甚属可怜,所以朕不忍别立太子。”

然而,褚遂良的一番话却让唐太宗如梦方醒:“陛下以为可怜,臣实以为可虑。试想陛下万岁后,魏王(李泰)据有天下,尚肯自杀爱子,传位给弟弟晋王么?”

唐太宗长叹一声,随即一语不发,退入内宫。

而为了尽快取得太子地位,李泰亦步亦趋,可谓心机毕露。他甚至直接找到李治,对他威胁利诱,想让他主动退出竞争。结果天性软弱的李治吓得神情恍惚,被唐太宗察觉,一再追问后,李治如实坦白了内情。太宗不禁大吼道:“原来他(李泰)竟有此深心,朕今始知道了。”于是恨恨地带上李治,来到两仪殿,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应召而来后,他犹满面怒容,诉说了李泰的行径后,叹道:“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还有什么生趣?”话毕,竟挺身跃起,从腰间抽出佩剑,作自尽状,大臣们自然一拥而上,夺下佩剑,交给晋王李治。劝慰一番后,太宗毅然决定:“我已决意,当立晋王(为太子)!”

随即便正式诏命晋王李治为太子。并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辅导太子。

不过,李治虽被立为太子,其地位却并不稳固。因为唐太宗立他为储,主要是考虑如果立了李泰,依他的性格,将来一旦登基,势必会迫害李治和废太子承乾诸兄弟;而李治时论公认为温柔仁孝,由其继位,“泰与承乾,具可无恙了”(唐太宗语)--奈何后来的情势却无情地证明,李治虽然没有迫害其兄弟,他的老婆即武则天,却将太宗的儿子乃至他们的儿子辈几乎荼毒殆尽!

与此同时,李治的“仁孝温柔”却也成了唐太宗的另一块心病。以至他后来又一度移情于三子--吴王李恪。李恪虽为庶出,但善骑射,有文武才,许多人认为他“英武有类太宗”。所以唐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表露过再次易储的意愿:“晋王柔懦,恐不能主社稷,我意欲改立吴王。”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太子仁厚,将来必为守文良主,愿陛下勿疑。譬如举棋不定,尚且失败,况储贰至重,岂可屡易呢?”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下一篇:范曾自述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