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热评国共恩仇剧来源:《世界新闻报》作者:牟甲(2)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故事会 >
 
台湾热评国共恩仇剧来源:《世界新闻报》作者:牟甲(2)
2014-09-17 08:24:58 /故事大全

王丰说,“国民党对毛先生的看法和共产党对蒋先生的看法,经常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其实应该回归到历史的真实,这样更健康。”拥有看待历史的“健康眼光”并不容易。在分隔两岸60年之后,当年的不同立场、而今的不同史观的映照下的共同历史,势必会引发相异的体验和阐释。

一个台湾剧迷在谈到《亮剑》时颇为中肯地写道,“《亮剑》凸显出两岸同是华夏民族子孙这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没办法抛开成见去接受事实。”他举例说:“大陆人无法接受台湾人因努力勤奋而生活富有的事实,会说有钱是因为1949年蒋介石把大陆黄金运到台湾;台湾人无法接受近年经济趋势发展,大陆人也开始有钱的事实……甚至认定大陆人没知识、没文化……其实大陆有黑心食品、地沟油,台湾以前一样有馊水油,露天烧五金电缆回收铜线,一样为了钱不顾子孙后代,衷心希望两岸民众互相了解。”

服装道具细节须加强

王丰说,如果“吹毛求疵”的话,他认为《潜伏》等剧在服装、道具和语言等细节的处理上,还可更为“考究”。

他提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整体上是一片衰败贫穷的景象,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军乐队的衣服却是簇新的,甚至出现了西式衣服。“要知道那是刚刚脱离了满清的年代,乡下还有人拖着辫子。看这样的场景,就有点时空错致的感觉,太后现代了,跟以前的古装剧服装的考究毕竟有一些差距。”

在王丰看来,剧中使用的语言也太新。他提到一句剧中台词,“你怎么看《哥达纲领批判》?”王丰说,在闭塞的湖南醴陵乡下,一个可能私塾都没有毕业的年轻人说出当时非常“前卫”的著作,让他觉得惊讶。他说,上世纪一二十年代,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刚把《共产党宣言》等共产主义理论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哥达纲领批判》就已有中文单行本了吗?对剧中出现的“赤党”一词,王丰也感觉错愕。“当时除非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的文化沙龙,在湖南乡间是很难听到这样的词汇的。”

有人指出《潜伏》的时代背景90%在1946年后,但是剧中军装却仍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装。还有民国纪年与西元纪年的混淆,如第十九集,站长对李涯说:“余则成三七年就入行了,是余乐醒的学生。”其实应该为:“民国26年就入行了,是余乐醒的学生。”

王丰认为,主创人员也许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但是应当更细致考究,因为毕竟年代不远,一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还在人世。但总体上讲,王丰认为“瑕不掩瑜”。“对历史的普罗化势必要运用一些商业手段,但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有充分的史实考证作为依托。不管怎么说,《潜伏》、《人间》这样的大陆历史题材作品,都坦诚地面对历史,这种精神本身是可嘉的。”

台湾荧屏上的大陆热有些年头了,曾经有台湾媒体说,“电视台没有安排大陆电视剧,就好像冬天没有热水洗脸一样,让人感觉奇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的电视节目就通过台湾有线电视网进入台湾百姓生活。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说过,中央电视台播的电视大片,几乎全都卖到了台湾。《水浒传》、《铁齿铜牙纪晓岚》、《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古装历史剧,都曾在台湾创下极高收视率。台湾的音像商店和书店里,都能买到大陆电视剧的影碟,而唐国强、陈宝国和斯琴高娃等大陆明星,也多次在台湾娱乐杂志里“露脸”,并拥有“台客”粉丝。

但在台湾,大陆剧只在付费的有限电视频道播放。由于网络的发达,大陆剧近年来在台湾的传播可谓渠道畅通。台湾的网络论坛里时常有推荐大陆电视剧的帖子,跟帖洋洋洒洒十几页,台湾剧迷们对大陆剧之熟悉、涉猎范围之广,口味之驳杂,超乎我们的想象。《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大宋提刑官》、《刘老根》、《东北一家人》、《奋斗》、《暗算》……几乎在大陆电视台能看到的热播剧,不论是古装剧还是时装剧,军旅、言情、谍报、青春偶像、情景喜剧,都在推荐之列,甚至还有人推荐《凯旋在子夜》和《十六岁的花季》这种老片。

从论坛里可以发现,喜欢大陆剧的台湾网友,不少曾在大陆工作、生活过,或曾到大陆旅游、出差,或常与在大陆的长辈交流。一个曾在大陆工作了四五年的台湾网友说,好多电视剧他都是在大陆看的,像他这样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约有150万。电视剧一直是两岸“对视”的一个窗口。频繁的接触,带来欣赏习惯的变化和彼此更深入的了解。一位台湾剧迷说,“我一直觉得台湾人、大陆人都应该多多互相了解各自的政治、文化、生活、社会等体系,陌生只会造成好奇、失望和仇恨”。他还说,姚晨说话的那股劲头,让他真的怀念曾经的北京恋人。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