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递】本期话题:谜语的故事(2)

 
【经典传递】本期话题:谜语的故事(2)
2015-11-05 11:07:44 /故事大全

新媳妇一听,二话没说,转身就去拿来了盐、油、辣椒、虾子四物。婆婆一看,心里很高兴,悄悄对老伴说:“不蠢,不蠢。”才子求渡

清嘉庆年间,湖北浠水县有位秀才名叫陈沆,他文思敏捷,才华不凡。

一年八月,他要赶赴省城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刚刚走到河边,渡船已经离岸。陈沆心急如火,连声叫唤,求艄公拨转船头,搭他同去,以免耽误考期。

那艄公眯着眼朝河岸边细瞧,见是位清秀的书生,便笑道:“岸上那位相公听了,你要上省城参加科举考试,想必有满腹的学问。老汉出个谜儿试试你,倘若能猜出,就渡你过河。”说罢,大声咏歌一首:“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经过几多风波,受尽几番折磨。莫提起,提起泪珠洒江河。”

心有灵犀的陈沆当即拱手回答道:“撑篙。”

艄公侧耳一听,连连点头,于是驾船返回岸边,把陈沆迎上船去。郑板桥猜谜破案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曾遇到这样一个案子:商人李乙带了一百两银子搭船家麻三的船去外地贩货,不料半夜发觉银两不翼而飞。由于船未曾靠过岸,李乙便认定是麻三偷了,但麻三死不承认。

天一亮李乙就拉着麻三吵吵嚷嚷地上岸打官司。知县郑板桥曾听说麻三有偷鸡摸狗的前科,今听了李乙陈述,心中已知大半,便一拍惊堂木,要麻三从实招来。但麻三矢口否认。捉贼须捉赃,郑板桥即派差役上船搜赃,岂料一无所获。赃物藏在何处?郑板桥一时感到有些棘手。

正在犯难之际,忽有一位秀才模样的人上堂呈献一幅画,请郑板桥指正,并称:“不才昨晚赏景,兴来涂鸦一幅,供大人观赏,不知能否解燃眉之急?”

来人话中有话,郑板桥忙打开画细看起来。只见画上除了一株被大风刮得摇摇欲倒的树外,别无他物。郑板桥初觉纳闷,继而一想,脸上露出微笑。原来这幅画是助他破案的!画的含义是危木,合为“桅”字,暗示赃物藏在桅杆顶上。

在画的启发下,郑板桥很快查出了赃物,使麻三哑口无言,乖乖服罪。郑成功哑谜招贤

福建泉州西门外曾有一座木板浮桥,叫招贤桥。相传这里是郑成功为扩建队伍招致贤才的地方。

郑成功招贤方法很别致,他在桥头竖一面招贤大旗,旗下方桌上放一只瓷碗,碗里盛着半碗清水,碗前放一束香、一对打火石。桌前贴着一张招贤榜,上写猜中此哑谜者,可授予军职。这个招贤哑谜一摆出来,确实引来了不少人,但是一连过了三天三夜,也没有人能猜中。在他身边的人都劝他改用别的方式来招贤,郑成功说:“八闽多雄杰,岂无真英才!”

到了第十二天,招贤桥上走来了两个远乡人,走在前面的一个人长得墩墩实实,两眼炯炯有神,后面一个是彪形大汉。二人走到方桌前端详了一会儿,前面的一个人伸手揭下招贤榜,另一个人把瓷碗一下反扣在桌上,清水洒了一地。然后就用火石打出火来,点燃了香束。高呼了“反清复明”四个字。把清水打翻,表示“反清”;把香束点亮,意为“复明”。

周围许多想投军的青壮年和围观的人群,顿然领悟郑成功哑谜的意思,也一齐跟着高呼,纷纷报名参加郑成功的队伍。

蒲松龄谜嘲财主

蒲松龄连试不第,只好在淄川县城一财主家教书为生。财主望子成龙,可他的儿子是不学无术之徒。蒲松龄施教一年,下了不少功夫,可财主的儿子仍不见长进。

一天,蒲松龄对财主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告辞了。”那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摆酒为先生饯行。酒至半酣,财主问:“吾儿的文章怎么样?”蒲松龄答道:“高山敲鼓,声闻百里。”财主又问:“吾儿四书五经可都通晓?”蒲松龄笑说:“八窍已通七窍。”说完 向东家拱了拱手,挑起书箱而去。

第二天,财主将儿子已学有成就的事告诉了弟弟,弟弟一听,哭笑不得,连说:“你让蒲先生戏弄了。”财主不解地问:“此话怎讲?”弟弟说:“蒲先生说‘高山敲鼓,声闻百里’,岂不是侄儿写的文章如捶鼓之声,‘不通、不通 ’!先生说‘八窍通七窍’,是说侄儿对四书五经‘一窍不通’么!”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