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社会】中国笑点报告

 
【读者社会】中国笑点报告
2015-03-06 10:45:59 /故事大全

陈丹青第一次去美国时,大吃一惊: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人是会笑的动物,中国人却好像不会笑也不怎么笑。柏杨说:中国人之所以笑脸少,可能是因为百年来战乱频仍,哭的时候多,依生物学“用进废退”的定律,以致想笑都笑不出。

在中国,笑是一种奢侈品。宠辱不惊、不苟言笑,是中国人长年修来的生存哲学。“君子不重则不威”,如果你天生就长了一副苦大仇深的“石膏脸”,再加上患有咽喉炎,不爱吭声,只要背手来几声厉咳,旁人便猜:这人,城府深,后台大。

在“麻辣导师”鲁迅眼中,中国人的典型性格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冷漠麻木、圆滑世故。“幽默大师”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指出:“中国人在政治上是荒谬的,在社会上是幼稚的,但他们在闲暇时却是最聪明、最理智的。”在他看来,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是平和宽容、知足常乐、亲切友好、富有幽默感。“幽默对卑鄙罪恶常取容忍的态度,他们用嘲笑代替谴责。”

米兰·昆德拉说:“再没有比懂得笑或幽默更困难的事了。”对一个国家来说,笑代表着国家形象和国民精神,不懂幽默、不会笑,是一种病;有病,得治。

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史书上,笑是其中的残破一页。

杜甫是“大庇天下寒士”的愁脸,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苦脸,鲁迅是痛恨“麻木看客”的悲脸,蒋兆和的《流民图》里是一张张灾脸……重忧而轻乐、先忧而后乐历来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自觉精神追求。有学者认为,“忧患意识”是中国的文化内核,“欢乐意识”则是西方的精神内涵。

辽宁大学教授宋一苇在《中国人如何才能学会笑》中分析:革命成为一出崇高的严肃正剧,它拒绝喜剧性的幽默笑声。新中国建立后,胜利的欢声笑语很快被继续革命的高亢旋律所淹没。文化大革命中,人人一身“浩然正气”,个个满脸“阶级斗争”,严肃性包裹着恐怖,笼罩在时代的面孔之上,中国进入一个不会笑、不懂笑、不敢笑的时代。喜剧、相声、幽默、讽刺等文艺形式均没能幸免于难,有的被打入冷宫,有的被批得体无完肤,还有人因创作喜剧而被判有罪,难逃死于非命的悲剧结局。在这悲喜剧颠倒错乱的时代里,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浩劫。

“文革”终结,改革开放,笑获得解放。在多元文化娱乐诉求的诱惑下,笑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相,搞笑、爆笑、哄笑、傻笑、嬉笑、硬笑、狂笑,相声、小品、段子、大话、恶搞、无厘头,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真可谓笑料百出,笑星辈出。中国进入了一个爆笑狂欢的时代。

因为太久没笑,中国人的面部肌肉已经僵化,笑容看上去不免让人觉得乖戾奇异,笑声听起来也不免让人觉得嘈杂刺耳,笑点琢磨起来不免让人觉得飘忽不定。人们的笑相虽然粗鄙,但笑总比哭好。

当下中国喜剧的讽刺批判精神被消遣性娱乐取而代之。表面上看,在娱乐消费时代,笑是最适于大众娱乐消遣的东西,因为,娱乐就是笑,笑就是娱乐,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闲暇时笑一笑,舒展身心,何乐而不为?然而,这些提供给大众的消遣性嬉笑,不过是一剂暂时有效的麻醉剂。老百姓是否真的乐呵,最终取决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境遇。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