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社会之窗】山村空巢“老来伴”(2)

 
【读者社会之窗】山村空巢“老来伴”(2)
2015-01-19 20:57:00 /故事大全

颐养之家

最初的困难是住房,村里虽有不少空屋,但屋主并不愿意让老人们住进来,原因是“怕晦气”,担心有人在自家屋子里过世。冯青香的亲家、村党小组组长雷在栋听说此事后,主动找到了雷在富,提出将自家的两层小楼无偿出借。后来,雷在富自掏腰包7000多元,将小楼做了简单的修缮,添置了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这栋简陋的“养老院”,被雷在富起名为“颐养之家”。

2012年11月,首批空巢老人入住“颐养之家”。他们每月交200元生活费,所有的支出由曾在村里当了几十年会计的雷海顺记账,再平摊到大家头上。一年来,老人们之间从未闹过不愉快。

2013年4月,瑞昌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聂新喜来到“颐养之家”,惊异于老人们的开朗和活跃:“他们围坐在一块儿,欢声笑语,说着村里的历史,不时冒出几句俏皮话。这种其乐融融的气氛,让人感觉回到了从前。”

“当家人”的喜与忧

“当时想要做这个事情,主要出于一份责任感。”雷在富说,“出去打工的孩子都不容易,在城市里打拼得很辛苦,买一套房子都要掏空积蓄,还要背上贷款。所以,对我们来说,让自己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让儿女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就是最大的责任。”

聂新喜告诉记者,江西是典型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瑞昌市周边共有行政村157个,自然村近2000个。相邻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掏空”村庄的同时,也使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异常严重。

“目前,受经济和资源的限制,政府要将数量那么庞大的空巢老人接到养老院集中供养,显然还不太现实。山里雷村这群老人的尝试,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都有示范意义。”聂新喜说。

事实上,农村的大部分老人从感情上讲也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度晚年,正如他们不愿意随着子女去城里生活一样,去养老院也意味着要离开故土。同样,我国倡导的养老模式中,最基本的仍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则是补充。

“颐养之家”成立至今已有一年,如何让中国农村的“互助养老”模式拥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可复制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雷在富已经遇到了不少难题,村里的空巢老人远不止9个,也有许多人曾申请要加入“颐养之家”,但雷在富表示爱莫能助:“现在这栋房子只能容纳这些人,很难再扩大了。”

81岁的他,现在常常感到精力不济:“我做这个事情就像在悬崖上走钢丝,没有一天不是提心吊胆的,因为老年人就像是风中的烛火,很容易熄灭。大家搬到一块儿的时候,我说,这里没有领导,大家都是平等的,生活上互相帮衬,拿主意前也一起商量。但只要是个组织,实践中就一定需要领导者,他要负责统筹、处理各种事务。”

雷在富的忧虑很多,他不仅迫切地想找更年轻、更能干的人为自己分担管理责任,也时常考虑如何进一步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他还担心现在这栋房子不知哪天会被原主人收回。

在他的构想中,未来要在村子里找块大平地,建一栋大房子,里面有活动室、休息室、病房和会客厅,建设费总计需要100万元。这笔款子,雷在富打算趁过年时向回家团圆的年轻人筹集,若是不够,再去寻求政府和社会援助。然而,这一设想若是实现,“颐养之家”将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巨额的建设资金也意味着它将不具有可复制性。

在“颐养之家”的大门两侧,贴着雷在富亲笔写的对联:朝欢思昔日,暮乐见今天。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