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气象知识

 
《三国演义》中的气象知识
2016-12-16 09:44:28 /故事大全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许多关于气象方面的故事,若以现代的气象学知识加以解释,配合现在的地面天气图加以佐证,可发现这些故事和气象的描述十分符合实况,可见罗贯中对中原、华中和汉中的气象知识和气候概况十分了解。

孔明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中,叙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阳历11月),曹操率领五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下进攻孙权和刘备时,孙刘的兵员不但远少于曹操,而且作战用的箭也相当缺乏,所以周瑜就要孔明在三日内造好十万支箭。以当时的人力、物力而言,孔明当然无法在短短三日内造好十万支箭,但是孔明知道冬春季长江中游常有浓雾出现,当时他“于三日前已算定三日后会有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于是他就向鲁肃借二十艘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至第三日四更时分,长江水面上果然大雾漫天,对面不相见,孔明就命令二十艘草船驶近曹军,曹军不明就里,就下令弓箭手一万余人向草船放箭,箭如雨发。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孔明就这样利用长江大雾,得到十万支箭。

原来孔明久居湖北,深知长江中游冬春季多雾,所以就将浓雾应用到军事作战方面。在赤壁一带,南有九连山脉,西有大巴山,东北有大别山,赤壁一带为盆地。当移动性分裂高压经过该处,或者高压后部回流的潮湿空气到达该处时,晚上风小,水汽就蓄积不散,来自山坡上的冷空气又聚集其中,加剧了空气冷却,于是夜里就形成辐射雾,等到第二天太阳升高时才会散去。

曹操安心锁战船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中,谈到曹操听从其庞统之言,“船皆连锁,上铺阔板,人马可行其上,如履平地”。曹操部将程昱却十分担心对方使用火攻,说:“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却说:“凡用火攻,必借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曹操认为华中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故不担心敌方使用火攻。

我们知道东亚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冷高压中心在西伯利亚或蒙古时,冷气流从北方南下,到了华中地区时,便吹西北风或北风。但是曹操却不知道冷高压移出后,长江中游会有低气压发展,地面转吹东南风,而孔明久居湖北隆中,就知道有吹东南风的机会。

孔明借东风火攻曹操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谈到孔明知道隆冬之时,湖北也会起东南风,于是设坛祭神,要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并说:“十一月(农历)二十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不见有东南风。周瑜也说:“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转动。周瑜出帐看时,旗带竟飘向西北。霎时东南风大起。曹将程昱一看风向不对,便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曹操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曹操根本不把东南风放在眼里。但是周瑜却派出部将黄盖率领火攻船队伪装去投降,然后火攻曹操,将曹军完全歼灭!

其实在冬季,偶会有长江波形成的,当冷高压从华中移到日本地区或西太平洋地区时,高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持续时间不会太久(孔明说,要借三日三夜东南风,意即指此),一般人(包括曹操在内)常常忽略了,但是孔明却十分了解,于是和周瑜一起把握东南风,火攻曹操。

冷锋助曹冻土筑城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一文中,言及“时当九月(农历)尽,天气暴冷,彤云密布,连日不开。”曹操令军士取渭河沙土筑土城,但屡筑屡倒,无计可施,幸有一位名曰娄子伯的隐士求见曹操,曹操请教娄子伯筑垒之计。娄子伯曰:“连日阴云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风起之后,驱兵士运土泼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

“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比及天明,沙土冻紧,土城已筑完。”

由于时值农历九月尽,多冷锋天气。锋面过境时,暖气流被抬升,阴云密布,气压梯度加大,乃出现大风天气,使气温迅速下降,锋面通过后,气温会进一步下降,天气骤冷。曹操正好利用这种天气变化,筑成垒寨,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全军士气,进而击溃了马超。

陆逊火烧蜀军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亭先主得雠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中曾经叙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亲率大军伐吴,攻城略地,气势甚盛。次年吴王命陆逊为都督,陆逊为避其锋芒,坚守不出,伺机反击。转眼已至农历六月,江南地区梅雨天气结束以后,锋面北移至黄河流域、华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皆受到暖气团所控制,因此刘备的先锋冯习说:“即今天气炎热,军屯于赤火之中,取水深为不便。”刘备遂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于是蜀军皆移于林木阴密之处。树栅连营,纵横七百里。可见当时江南皆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故形成晴朗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陆逊便利用晚上太平洋副热带后部起东南风时,四处放火烧山,于是“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只见御营左屯火发,方欲救时,御营右营又起火,风紧火急,树木皆着,喊声大震,两屯军马齐出,奔至御营中。御营军自相践踏,死者不知其数。后面吴兵杀到,又不知多少军马”。刘备及败军落荒而逃至白帝城。

关云长水淹七军

《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庞令名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言及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公元219年阳历8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乃命关云长攻取樊城,曹操闻讯,派于禁率军去救樊城,于禁驻军于罘口川。时值农历八月秋天,骤雨数日,襄江江水泛涨。关云长乃心生一计,令士兵堵住各处水口,利用大雨之夜,放水淹曹军,于禁七军全军覆没。

何以长江中游秋雨连绵?原来秦岭、大巴山、巫山、大别山、湖南省境山岭及云贵高原等山地,入秋以后会延缓暖气团的南退,又会减慢北方冷气团的南下,使冷锋在前述地区滞留,形成滞留锋和连绵秋雨的天气。关云长就是利用这种秋雨连绵的天气,把握时机,放水淹于禁七军。

秋雨连绵魏兵自退

《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中,曾叙述诸葛亮仅用一千兵即退去魏军四十万之故事。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七月,曹真和司马懿率军四十万来取汉中,诸葛亮遂派张嶷、王平领一千兵去守陈苍古道,以挡魏兵,两人哀告曰:“丞相欲杀某二人,就此请杀,只不敢去。”孔明笑曰:“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见。吾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

果然不出所料,未及半月,天降大雨,淋漓不止。陈苍城外,平地水深三尺,军器尽湿,人不得睡,昼夜不安。大雨连降三十日,马无粮食,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传入洛阳,魏主设坛,求晴不得,乃诏曹真、司马懿退兵还朝。这是农历八月,滞留锋在汉中一带徘徊所造成的秋雨连绵天气。

对流雨坏孔明计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曾经叙述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春二月,孔明第六次出祁山,并在祁山屯田驻军,惟司马懿坚守不出,孔明乃采用诱敌深入之计,骗司马懿父子入葫芦谷内,再遍山点火,欲将魏兵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厄,抱头痛哭,“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声,骤雨倾盆,满谷之地,尽皆浇灭,地雷不响,火器无功。”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其实,这场大雨,正是孔明自己的“谋”所造成的。其时正值夏季,空气湿度大,大火破坏了山谷风的环流形势,近地面空气因强烈加热而迅速膨胀上升,湿热的空气在急剧上升,并迅速变冷凝结,形成对流雨,倾盆的大雨顿时浇灭了这一场熊熊大火,这是孔明始料未及的。

选自《科学月刊》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