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地里的中国

 
花生地里的中国
2017-02-25 17:48:54 /故事大全

用生动的故事来阐释一条条人生的哲理,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大道理打开智慧门。快来品读花生地里的中国

"有人迷信“認证”,只要有“認证”就放心了,但农民偷偷打农药、上化肥怎么办?还有人竟然建议在田间地头架设监控设备,真是可笑!爱农民就是爱自己。如果你把农民当亲人,你们是亲戚,你吃他种的东西,还用得着認证吗?"

[农家]

陈丽平是河南开封县范村乡葛砦村的一位农妇。家里分了6口半人的地,20亩。有12亩种的是花生。10年前一斤带壳花生1.2-1.3元。四五年前是2元多,去年卖到3元多,今年春节后,涨到4元左右,但投资也一年比一年贵,农民并没有多赚钱。

葛砦村有几百口人,人均3亩地。种一亩花生能收500斤左右,毛收入1500~1600元。除掉种子、化肥、农药、灌溉等投入,净收入在300~500元。花生并不是全部卖给二道贩子,而是1/10留作种子,自己吃,以及榨油。

陈丽平说:"超市卖的油,没有我们自己做的油好吃,咱农民一直都是自己种麦,磨面;自己种花生,榨油。"他们不会刻意比较榨油吃与买油吃的成本高低,只觉得那是自家地里的东西。自给自足,其乐融融。

但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实际发生着的变化广阔而深刻,且影响和改变了包括陈丽平在内的广大中国农民的命运。

[商家]

在1990年代之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跟陈丽平一样吃散油。那时人们喜欢吃花生油、菜籽油,而厌恶豆油。因为豆油不香,还有一股豆腥味。

1980年代末,新加坡嘉里粮油公司进入中国,1991年,第一瓶小包装油"金龙鱼"面市。这种大豆色拉油纯净、透亮,经过精炼去掉了豆腥味。嘉里粮油巧借国内单位爱发福利的惯例,用团购方法逐步培养出国人对小包装油的喜好。

中国食用油的需求量十分旺盛。国内油料不能自给,油脂企业只有靠进口大豆或散油来精炼。国内大豆的主产区是黑龙江,种植面积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约一半,产量占全国2/3。但由于国内油脂企业大量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转基因大豆或散油,东北大豆无论是成本、价格、出油率等都不占优势,很多豆农都不愿意种大豆了,改种玉米。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连续4年减少。由于大豆减产,八成黑龙江油脂加工企业已经处于停工或者基本停工状态。

花生地里的中国,有震撼到你吗?快把这篇故事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