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年号”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学习资源 > 散文 >
 
闲话“年号”
2017-04-26 11:26:37 /故事大全

闲话“年号”陈宣章

我们的四维世界:上下、前后、左右,加上时间这个第四维。历史就是以前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人有日记。社会发展的主线是政权变更、朝代替换。人类从哪一年开始,谁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纪年,是一个大问题。最早出现的时间单位是“日”。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方法。殷商时代产生“干支纪日法”。从春秋战国起,干支纪日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周代出现“纪时法”。先是使用旦、早、朝、晨(日出);夕、晚、暮、昏(日入);日中(太阳正中);隅中(将近日中);日昃(太阳西斜);日入(太阳落山);古人一日两餐,食时(日出之后、隅中之前)、晡时(日昃之后、日入之前)。汉武帝“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我曾经发表文章提出:“半夜十二点半”、“中午十二点半”的说法不对,应该是“次日零点半”、“下午零点半”。但是,古人以“子时”为一天起始,“半夜十二点半”可能由此而来。但是,英语中同样有“十二点半”的说法,没有“零点半”的说法,大概是钟表上“只有12,没有0”的缘故。商代、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季,所以后世常以“春秋”作为一年的代称。西周中期,四季之称就为春夏秋冬。“纪月法”: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为“名纪月”。例如:十月称为“阳月”。后来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分别代称月份,为“季纪月”。例如:十月称为“孟冬月”。后来采用“地支纪月”,又称“月建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还有一种“律吕纪月”:古代乐器有六律、六吕“十二律”,十二个名称被借用为十二月的代称。六律用于单月,六吕用于双月。例如:阴历十一月为“黄钟”。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时间基于历法,历法基于天文。我国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又称“阴历”、“旧历”、“农历”),是以月(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相为基础的。“纪年法”:最早用“年次纪年”,例如:周宣王元年(即公元前827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正式用“干支纪年”。这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此外还有“星岁纪年”和“生肖纪年”。而最多的是用“年号纪年”。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年号是中国历代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发端于汉武帝,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高丽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现今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号。辛亥革命后中国改用民国纪年;1949年解放以后使用公历。一个皇帝在位时,可多次改元,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末帝用后梁太祖的“乾化”年号、后晋末帝用后晋高祖的“天福”年号、后汉隐帝用后汉高祖的“乾佑”年号;后周世宗、恭帝用后周太祖的“显德”年号等等。也有不同的朝代用同一个年号,例如:后晋高祖、后晋末帝、后汉高祖都用“天福”年号。年号大多用吉祥字,而且大多两个字。三个字的只有王莽“始建国”年号和南朝齐武帝“中大通”、“中大同”年号。四个字的有: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唐朝武则天“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年号、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号、北宋真宗“大中祥和”年号、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年号。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一般来说,年号确定常常参考以前的朝代,以免重复。像西晋惠帝那样则很少见:使用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东汉安帝“永宁”年号和东汉桓帝“永康”、“永兴”年号,自己又两次使用“永安”年号。明朝起,一代皇帝基本上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帝、康熙帝等等。但是,清太祖年号“天命”、清太宗年号“天聪”、“崇德”,则是例外。《清史稿》记载“天命”以前的事情,用“干支纪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年号“天命”。努尔哈赤不称“天命帝”。皇太极有两个年号。清朝从顺治帝起,入主中原,一帝一个年号。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是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唐)“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和(大周)“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这些年号什幺意思呢?“光宅”:大概是光耀祖宗(宅门)的意思。高宗李治病逝,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可以光耀武氏门第了。但是,“光宅”倒过来是“宅光”,不吉利。她刚主持朝政一个多月,徐敬业就反了。《讨武氏檄文》的作者骆宾王,有志节,以诗文着称,与当时着名文士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初唐四杰)。《讨武氏檄文》众口传诵,万古流唱,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成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壁。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武则天用“光宅”年号仅三个多月,就废掉了。年号“垂拱”用了四年,最长(还有最后一个年号“长安”也是四年)。《现代汉语词典》中,“垂拱”:“古代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有人说:“垂拱”一词出自《管子·任法》篇,以它做年号,不言而喻是取其“垂拱而天下治”之意。我认为:“垂拱”应该拆开来解。“垂”,垂帘听政。《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因武则天软硬兼施而未遂。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垂拱”二年,王弘义因诬告乡里谋反授游击将军、殿中侍御史,同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从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小儿子睿宗李旦当傀儡皇帝,武则天一直想“拱”掉李氏宗室,最后废掉睿宗,自己当女皇。“永昌”:垂拱四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太后。武则天一高兴,封石头为“宝图”。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称“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宝图”所出为“圣图泉”,设永昌县于泉侧。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嵩山为“神岳天中王”。“垂拱”四年八月,琅邪王李冲等李氏诸王谋反,被武则天消灭,接着又诛杀了他们的亲一党一数百余家,把李氏宗室几乎全部杀光。武则天一高兴,用“宝图”上的“永昌”改元。但是不久,武则天发现“昌”字为两个“日”字。当时,睿宗是傀儡皇帝,武则天虽然把持朝政,仍然有“天有二日”之虞。武则天心里一直想废掉睿宗,于是,“永昌”用了不到一年,又改元。“载初”:永昌元年十一月,武则天下诏改用周历。周历即周朝的历法,在季节划分上与夏历不一样:夏历秋季为7-9三个月份,周历秋季为5-7三个月份。武则天为什幺改用周历?这与她后来改唐为周相同。据史书记载:“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以周氏后裔自居。唐显庆初年,高宗曾封其父武士彠为周国公。后来改唐为周时,武则天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用“载初”做年号就是为了纪念改用周历。另一层意思:武则天将是“载”入史册的第一个(“初”)女皇帝。“天授”:武则天称帝的第一个年号,宣传皇权天授,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有个叫法明的和尚竟然编了一本《大云经》,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世,替代唐朝做人主。“天授”这个年号,武则天用了三个年头。“如意”:《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天授三年)三月,五天竺国并遣使朝贡。”大周王朝得到了外国的承认,武则天很高兴,改元“如意”。“长寿”:刚改元不久,同年又改元“长寿”。这一年武则天68周岁,虚岁6一9岁。按照习俗做七十大寿。唐朝规定,官员七十致仕(退休)。武则天改元“长寿”,是想自己长寿,也许是想大周朝长寿。古人曰:“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杜甫这首诗作于公元758年。中国帝王共829位,按长寿排列,武则天列第三(81周岁)。加上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超过80岁仅五位。“延载”:武则天用“长寿”年号越过6一9周岁、70周岁,就改元“延载”,并给自己加尊号为“越古今轮圣神皇帝”。与“载初”联系,就是要“延”续“载”入史册。“证圣”:这个年号出自佛教语。武则天自己曾经在感业寺削发为尼,执政后广修寺院,烧香拜佛,其中建天枢,铸九鼎,仅钢铁就用了二百多万斤。“长寿”三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一毛一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于其上。“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在“垂拱”四年,武则天令薛怀义率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着的姿态。上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zheng府财政为之枯竭。与“天授”一样,“证圣”则是用佛教来证明武则天为“圣”。即使死前,遗诏袝庙、归陵、去帝号,仍然称“则天大圣皇后”。“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这是最俗不可耐的三个四字年号。不知是哪个马屁精出的主意?七个四字年号,武则天一个人占了三个,而且是连着用。“神功”:《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以契丹李尽灭等平,大赦天下,改元为神功。”这是给武则天自己脸上贴金。“圣历”:这个年号用了三个年头(6一98-700年。74-76周岁),启用时武则天称帝八年。这同样是源于她追求“证成圣果”的心,也许是感慨八年的经历。“久视”:《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圣历三年)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有人说,得的是眼病。未必!得疾而康复,又可“久视”。如果得疾不康复,就什幺也看不见了。“大足”:从垂拱四年发现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起,全国各地不断“发现”奇石,上面写着各种恭维之词。例如:山西文水县发现石头,上有“武兴”字样。连武则天也产生了怀疑,不复褒奖。公元701年,监狱犯人听说武则天的癖好,也搞了一个“祥瑞”:放风时在墙角挖了一个酷似脚丫子的大坑,然后一起大喊。狱卒来问,他们说:“刚才来了一个圣人,金黄脸膛,身高三丈,对我们说:‘你等都是冤枉的,不要害怕,天子很快就会赦免你们!’”狱卒看到长五尺的巨大脚印,迅速上报。武则天不顾朝野议论,当即下旨,大赦天下,并改元“大足”。一群囚犯不可思议的促使武则天以莫须有的神仙巨足命名年号,而“大足”,也可算是世上最搞笑和最搞怪的年号了,让历史学家诧异的是此年号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大概连武则天后来也觉得玩笑开大了,害怕这个惊天丑闻徒留笑柄而贻笑大方?“长安”:武则天用的最后一个年号。《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大足元年)十月,幸京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这里的“京师”指长安。起这个年号的本意,无非是为了纪念武则天的此次长安之行,歌颂皇恩浩荡。武则天改唐为大周时,定都洛阳。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一直居住在洛阳。可是,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却住在长安。公元6一99年三月,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召回京城洛阳,重新被立为太子。中宗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长安元年(701)九月,他的长子邵王李重润和永泰郡主夫妇俩少年气盛,对祖母一宠一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表不满,被张易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武则天,说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逼令李重润、永泰郡主和郡主婿武延基自一杀。大概武则天自己感觉已年老,并没有深究,牵扯面不大。十月就搬到长安居住,一住就是三年。年号“长安”本意是为了纪念武则天的此次长安之行,歌颂皇恩浩荡。另一方面,武则天最后解决了继承人问题,感到没有什幺棘手问题需要解决,便志得意满,加上年龄增长,武则天开始耽于享乐。武则天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老病缠身,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将二张兄弟当作耳目,二张兄弟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跟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政局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武则天移居长安,既是为了耽于享乐,也是为了避免冲突,一心希望“长安”。可谁能想到呢,武则天真正地就长久地安眠在她最后的这个年号里了。公元705年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病逝于洛阳上阳宫。历史上,清朝的年号也很有意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1616年(57岁)时建立后金政权,国号“大金”,成为后金首位可汗(称为“英明汗”,全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元“天命”,共11年。努尔哈赤通汉语,喜读《三国演义》,对借助“天命”维护统治很有研究。“天命”十一年,从来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对手竟然是初出茅庐、孤守单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袁崇焕。努尔哈赤被炮石击伤,忧愤而死。努尔哈赤突然死亡,接班人问题未留下任何遗嘱。当时,四股力量激烈争夺汗位。最后由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被尊为“天聪汗”,年号“天聪”,为“天赋聪明”的意思。皇太极聪明伶俐,耳目所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惟有他识字。他被四大贝勒尊为“天聪汗”,理所当然。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今沈阳)即皇帝位,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皇太极继位后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又非常强调满洲、汉人“均属一体”;“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善养人”,对新附之众,“一切勿得侵扰”。所以,改元“崇德”符合其一贯政策,“崇尚德化”,治理天下要以德服人。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暴卒。因未预定储嗣,其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动议,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登基才6岁,“顺治”年号可能是多尔衮的主张:“治国顺利,实现华夏统一”。当时清朝注目于入关灭明,多尔衮作为辅政王(后来改“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利获取统“治”权,当了不是皇帝的皇帝。顺治帝对教父汤若望感情深厚,其临终遗嘱听取了汤若望的意见:三子玄烨出过天花,全力支持孝庄太后的主张,由玄烨继位(继位时仅8岁)。当时,天花很可怕,但是一旦得了,治愈后终身免疫。顺治帝死于天花,仅24岁。这大概就是玄烨年号“康熙”中“康”的来历。“熙”,兴盛。不但要皇帝健康长寿,还要“天下兴盛”。雍亲王胤禛,康熙第四子。他继位时扑朔离迷,取“雍正”年号的意思:“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强调自己皇位的“正当性”。后世对其继位的“正当性”一直争论不休,就是他继位当皇帝期间,社会上也是众说纷纭。和硕宝亲王弘历,雍正帝第四子。25岁登极,年号“乾隆”反映了乾隆的治国理想:乾,表示“天”;乾隆的意思是“天道昌隆”。他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的确对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嘉亲王永琰(为避免避讳扰民,继位后改称颙琰),乾隆第十五子,原本没有希望被立为太子,但这时乾隆帝在世的皇子只有6位,两位废后的儿子被过继他人,可选择的4位都不太成器。相对而言,永琰的缺点最少,最终被秘密立为皇储。乾隆帝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宣布次年正月初一禅位给嘉亲王永琰,但是规定: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据说,传位大典上,乾隆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后来连哄带劝,终于乾隆答应交出玉玺。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太子,大事还是我办。”永琰继位,年号“嘉庆”,意思是“嘉亲王即位,国泰民安,普天同庆”。乾隆五十五年人口突破3亿;八旗人口剧增,生计艰难;吏治败坏,乾隆后期重用大tan官和珅二十余年,致使贪一污成风,政治fu败。另外,乾隆帝是汉人历史上最残忍、最疯狂的文字狱制造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化汉人思想,也效法祖先大搞文字狱。弘历把文字狱当成家常便饭,制造130多桩,占整个满清帝国时期文字狱的80%。所以,嘉庆朝以后,满清帝国逐渐走向衰落。随着太上皇乾隆逐渐衰迈,受乾隆一宠一信的和珅逐渐揽权。嘉庆帝投鼠忌器,只能不露声色,韬光养晦,和和珅巧妙周旋。嘉庆亲政后,他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和珅一倒,嘉庆吃饱。”但是历时九年多镇压白莲教起义的战争中,清zheng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清王朝元气大伤,其统治很快衰落。智亲王旻宁,原名绵宁,嘉庆帝次子,才能平庸,是大清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号“道光”,取“大道光辉”之意。嘉庆帝暴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在秘密鐍盒没有找到时,孝和睿皇后毅然传旨令旻宁嗣位。等到鐍盒找到,果然与嘉庆帝遗诏相同。道光一朝,宰辅都是昏庸之臣,对内因循守旧,对外采取闭关自守政策。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帝“淘光”了祖宗的尊严,投降列强,丧权辱国。奕詝,道光帝第四子。道光帝时,皇四子奕詝与皇六子奕䜣争储君。奕䜣能力、智力、口才、谋略与武功都明显胜过奕詝,深获道光帝喜爱。但是奕詝在老师杜受田的筹划下,反而占了上风。所以,道光帝的秘密鐍盒是“一匣二谕”: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皇六子奕䜣为亲王。道光帝崩,奕詝继位即咸丰帝。咸,普遍;丰,富足。年号“咸丰”意思是“普天之下,丰衣足食”。而奕䜣被封为恭亲王。咸丰帝是个忧患皇帝、风一流天子。奕詝即位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他在位12年,没有一天太平。道光死前一个月,太平天国起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接着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所以,“咸丰”实际上是“咸”(《现代汉语词典》解“全”、“都”)是“风”暴。即使这样,他仍然追求声色,贪图玩乐。咸丰帝贪女色、吃媚药、饮鹿血、耍酒疯、吸鸦片、喜戏剧,整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就在国家、百姓陷入空前危难之时,他却“着升平署三拔至热河”先后把京城内府伶人两百多名调到避暑山庄来给他演戏。次年七月是咸丰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初一至十五,山庄里唱了十一天戏。他本人的“风”,简直就是“疯”。咸丰帝只有一子载淳,咸丰帝31岁病死时,载淳5岁即位。按咸丰帝诏命,由肃顺等八大臣辅政,他们准备以“祺祥”作为幼君的年号。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改用“同治”年号,隐含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两太后垂帘,他是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最后只亲政了一年。其实,“同治”只是虚的:“同治”四年,慈禧剥夺奕䜣的要职;“同治”十年,慈禧罢黜奕䜣的一切官职吗,成了绝对的太上女皇。即使是奕䜣在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也是虚的,慈禧大权独揽。所以,“同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同治帝死,因无皇子,慈禧为了继续独揽皇权,将其侄子(又是外甥。醇亲王奕譞第二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即慈禧的干儿子),并规定:如载湉有皇子,再继承同治帝的皇位。搞来搞去,慈禧一直是皇太后。载湉4岁继位,年号“光绪”,“意为zui(“赞”加“糸”旁,意“继承”)道光之绪也”。绪,“事业”。光绪帝本身想改革维新,重振国力,真正“光(大清)绪”,但是,皇权被慈禧独揽,“光绪”只能倒过来念,这是清朝“事业”被搞“光”的阶段。“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想废掉光绪。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将来继承同治又继承光绪,并且传话,次年光绪皇帝禅位大典,同时举行大阿哥登极大典。后来大阿哥被废。在慈禧死前不到21小时,光绪帝被砒霜毒死。光绪帝无皇子,慈禧以妹夫醇亲王奕譞第五子载沣的长子溥仪3岁继位,年号“宣统”。一般人以“宣统”即“大统”,其实,“宣”为“公布”、“传布”。宣统登基时,“我感到拖沓、沉闷,”溥仪写道:“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爱这个。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喊也越来越响。我的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此时,反清风暴席卷华夏。果然,不到三年,清朝的“正统”结束。这又是一个讽刺。

年号由统治者确定,它改变不了封建制度的本质和灭亡。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