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天使

 
凡间天使
2021-09-06 15:32:39 /故事大全

章慧敏

故事人物:于井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护士长,先后参加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驻藏医疗援助等重大医疗活动,2011年,成立于井子志愿者工作室,带领更多的医护人员志愿为病人服务。

2002年,新世纪的帷幕才拉开不久,于井子也只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血液科的一名普通的护士,但就是这么个普通人却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她的事迹一经媒体报道,瞬间在上海市民的心头留下了于井子这位年轻姑娘的名字。

谁能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于井子的名字依然在人们的心里鲜活而生动。她身上的“光环”并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失色,反而更加耀眼。这些年来,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于井子先后获得过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医德标兵、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诸多称号……用现代人的一句时髦话来说,真正是拿奖拿到手酸。

在所有的荣誉中,于井子相当看重“全国最美志愿者”的称号。当年,在她踏进普陀区人民医院成为一名护士,她就开始了无偿献血的征程,8年里7次献血。就在大家为她竖起大拇指时,于井子却立志做一名用爱心服务病人的志愿者。

血缘,上海和福州的

生命接力棒

一定有人要问,2002年于井子究竟做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呢?

这一年,于井子从家里订的《新民晚报》上看到了一则中华骨髓库在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不知为什么,这条消息她看了一遍又一遍,眼光迟迟没有挪开。那时,骨髓移植还是个新名词,它让普通百姓感到陌生。不少人对义务献血尚且有顾虑,更不用谈“抽骨髓”了。可是,这个消息却让于井子无法平静,那一晚她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白血病人救命的骨髓移植——

于井子想到前些天的清晨,她按惯例去查房。当她走到一位白血病人的床前时感觉到了异样。是哪里不对頭?于井子掀开病人的被子,这一看让她倒吸了一口冷气:一股血腥味瞬间弥漫开来。只见病人手里还握着一把削水果的小刀,双目紧闭,手腕上有一道裂口,伤口中流淌出来的血早已浸透了雪白的床单,渗透进褥子里去了。

此时,殷红的血和惨白的面孔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陪护病人的家属急得直跺脚,近在咫尺却一点也不知道是午夜或是半夜,亲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用一把钝刀使尽浑身力气在手腕上来回地割……

于井子又想起她护理的15岁白血病男孩,大家都说他长大后定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她也特别爱听男孩叫她阿姨时的温暖。可是,男孩现在却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亲人不忍,医生不忍,护士不忍,但谁都清楚,因为缺乏骨髓干细胞的配对者,一条年轻的生命即将消亡……

《新民晚报》上的这则消息让于井子觉得救人不再是一句空话。这一夜于她而言特别漫长,因为于井子已下定了决心,等到第二天上午她将瞒着家人,瞒着单位同事和领导到中华骨髓库去报名。决心既定,她睡得很踏实,她甚至梦到了男孩康复了,甜甜地又叫了她一声“阿姨”。

自打报名后,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于井子也把这事给淡忘了。那天,正在上班的她突然接到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通知于井子配对成功的消息。

捐献骨髓需要捐赠者全家人的签字同意。对别人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井子却不容易办到。她的父母是当年远赴新疆阿克苏的上海知青,于井子从小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捐骨髓这件年轻人都不太能理解的事情怎么能告诉老人呢?想到这里,于井子对工作人员说:“不要紧,我代表自己签字。我是医务工作人员,了解捐骨髓的过程,请放心,我可以自己做主,绝不反悔。”

不过,捐赠骨髓需要去医院住上一周,每天得进行皮下注射以及检测身体。一周七天,本想做好事不留名的于井子再想瞒也瞒不住了,同事和领导都为自己医院里有这么一位无私无畏的志愿者而喝彩。于井子事后才知,她捐献的100毫升骨髓干细胞立刻打飞的送往并输入到福州一位白血病病人的体内。更让她开心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观察,那边医院传来好消息:移植成功。

于井子捐献骨髓的事经过媒体报道不胫而走,她在那些文字中得知自己是上海第二例配对成功的捐赠者;多年后,最让她惊喜的是那位接受者居然和她是同行,也是一名护士。

爱心,让在严冬中苦熬的

患者看到了春的希望

2003年,于井子的人生旅途有了令她回味一辈子的经历:5月12日国际护士节这一天,于井子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鲜艳的党旗,于井子心潮澎湃。

她和同事们马上要奔赴“抗非”第一线了。普陀区一家被废弃的养老院,将成为定点收治“非典”或“疑似非典”病人的医院。在这个被称作“小汤山”的封闭隔离区,所有的筹备工作都需要他们这批人来完成。大到用生命在捍卫岗位,小到医务人员怎么分工,病床怎么放,消毒药水怎么洒……前路漫漫,显然无法估量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困难和危险。

九天九夜的考验,于井子他们顶住了压力和风险,他们的内心更坚强。与此同时,于井子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她认识到护理工作光有热情和干劲不够,还需要从细节着手。这个细节不是别的,就是一颗真诚的心。以心换心,何愁医患之间不能相互沟通和理解?

从“小汤山”回来后的9月12日,普陀区人民医院以于井子名字命名的“于井子护理小组”宣告成立,首批18人。在成立会上,已被任命为护士长的于井子对小组成员说了这样一番话:护理工作是一个协作和配合的过程,绝不是靠个人之力就能做好的。我们将倡导人性化的护理,对病人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护理,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奉献爱心……

那些天,于井子留意到病房里的老伯心神不宁,连饭也不肯吃。谁都知道患有心血管病的病人静养是第一位的,老伯究竟为什么这么反常?于井子的关切让老伯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渠道,原来是老夫妻俩吵架了,老伴一气之下不来探视他了,老伯这才闹起了情绪……

按理说,护理人员整天忙忙碌碌,哪里还管得了病人的家务事?但于井子揽下了这个分外事,她对大家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不做通老太的思想工作,那老伯的心病就无法解决,心病加身病,对病人康复不利。

在护理人员苦口婆心劝说之下,结果么,当然是二老和好如初了。

病人病体,浑身不舒服,难免火气旺、脾气大。这不,一名患结核性肠炎的70多岁的病人,一到要灌肠时就特别暴躁,不知骂走了多少护士,谁都不愿意走近他。

不愿意并不等于可以放弃他。可护士也是人,谁愿意一面尽心为你服务,一面得忍受恶言秽语?于井子对大家说:我去吧!虽然他并非于井子的护理对象。

果然,听说又要灌肠了,他又发脾气了。于井子像哄孩子似的安慰他,微笑着一遍遍解释灌肠的效果。本来10分钟就可以解決的事,在这场拉锯战中拖了半个多小时。哪料正是病人的不配合,他的粪便就喷溅在于井子身上。就在那一刻,病人愣住了,于井子也愣住了。

只见于井子没有一声抱怨,她轻轻地把管子挪开,细细地为病人擦洗掉污物,等收拾干净了她才离开……自打那以后,这个病人的态度变了,再也听不到他的骂声了。

有人问于井子:你哪来的耐心?

于井子回答说:生病的人就如同在严冬中苦挨,我们就是他们的迎春花,要让他们看到春的希望。

在不断的实践中,于井子和她的护理小组创建了“八心”护理法,让患者就医、住院有在“家”的感觉。“八心”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付诸行动。在如此超负荷的护理工作状态中,有的人或许能坚持一周、一月、一年,然而,她们坚持着,她们的领头人于井子更是坚持了整整24年,还在继续。

“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是生命的绿色通道

自2003年9月12日“于井子护理小组”成立之后,这束火种越燃越旺。时代在发展,志愿者服务的理念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2011年初“于井子志愿者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于井子更忙了。一年中,她起码要带领医务工作者进社区80多次,336次是实绩,更是志愿者8年来为社区居民以及困难群体解决医疗保健问题的真实写照。可喜的是这支志愿者队伍渐渐壮大了,从当年的18棵“小苗”到今天的1700多人,除了专业医务人员,还有退休员工、白领、学生等各个行业的爱心人士加入。

志愿者精神还在延续。就在《慈善法》颁布的2016年,以于井子名字命名的“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在普陀区人民医院正式成立。于井子作为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措慈善资金,帮助就医时的困难患者。

如果不是因为胸口闷得实在喘不过气来,大刘是决不舍得跑到医院去看病的。心内科医生对他一番检查后神色严峻地说:想要保命必须立刻安装心脏支架。说完便开具了住院单。

住院意味着要手术,手术意味着要花钱,大刘不想住院。

医生奇怪了,与生命赛跑的事,这人怎么磨磨蹭蹭?大刘面露难色,轻声说:我没钱手术,家人也都不在身边……

人命关天,医生当即打电话给医务科,提议能否破例为这位困难患者开启“绿色通道”?“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在关键时刻解了大刘的燃眉之急,更挽救了他的生命。从安徽老家赶来的大刘儿子面对普陀医院的救命恩人时,百感交集。他说这一万多元的治疗费在老家是个天文数字,如果让他去借,哪里是三五天就能借到的?等借到钱父亲早没命了。

自从普陀医院开启了“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的“绿色通道”后,这些爱心使者便竭尽所能,创造一切条件帮助、救治困难人群。

那一天,医院里来了个身高不到1米5的外地男子。医生好不容易才在他含混不清的叙述中听明白大致内容。原来,来的是弟弟,他是为哥哥来咨询医生的。咨询什么呢?弟弟说哥哥的脑袋瓜里长了瘤子,他们全家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元,想请上海医生救救哥哥。

交谈中,医生敏锐地意识到弟弟虽然在说哥哥的病情,但他自己似乎也病得不轻。医生为他检查后大吃一惊,果不其然,弟弟和哥哥脑子里都长有胶质瘤。这种病轻则影响身体发育,重则性命堪忧。

这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家庭,患病的兄弟二人加上双目失明的母亲唯一的家当是一间摇摇欲坠的土房……了解情况后,“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的成员没有一丝犹豫,面对如此困难的患者,这双援手他们必须伸。

得知白衣天使们将帮助他们兄弟二人医治时,弟弟流泪了。他连连自问:我们碰到菩萨了吗?额头撞上天花板了吗?

如今,哥哥已手术成功出院了,接下来,弟弟也将由专家组操刀摘除脑瘤。兄弟二人是不幸的,疾病缠身几十年,但他们又是幸运的,“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使他们解除痛苦。前方有什么,他们看到了,是新生,是希望。

于井子是平凡的,平凡到如果走在大街上立刻就被淹没在人群之中;于井子又是不平凡的,“于井子”三个字就是一面旗帜,她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将更加壮大,浩浩荡荡、无私无偿地奉献于人,服务于人。

这就是于井子精神,在平凡中塑造自我,在平凡中诠释崇高。

(插图/陈伟中)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动听的喊声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