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事》背后的阴谋

 
《启事》背后的阴谋
2020-12-22 16:11:33 /故事大全

王鹏程

1932年2月,上海下起了大雪。从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误点,本来应是中午到的列车,直至天黑才进站。上海新闻检查处的管正平早早赶来接人,冻得双脚都麻木了。列车停稳,从上面下来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着厚花呢大衣的中年男子,管正平急忙迎了上去。此人是管正平的老师,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副科长高树君。

管正平在国际饭店为高树君设欢迎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后,国民党暂由南京迁都洛阳。留守南京的机构也没几个,大敌当前,大家心思都在如何抵抗日本人那邊。酒过三巡,高树君拍着管正平的肩膀说:“管正平啊,只要你这次帮我做事,我可以帮你升官发财。”

“做什么事?”管正平眨巴着眼睛。高树君凑近他,压低声音,“消灭在上海的共产党组织”。

“老师,你饶了我吧。我一个书生,提着枪去杀人。一听见枪声,都要尿裤子了。”

“哈哈。”高树君放声大笑,“不用拿枪。就是用你的特长去做事”。

管正平不解地望着高树君。高树君诡异一笑,说:“上海所有报纸是不是归你们新闻检查处管?你对上海大大小小的报纸是不是很熟?”

“那当然。不止是熟。他们见着我,就像老鼠见着猫。我让他们今天停刊,他们不敢拖到明天。”管正平得意地说。

高树君鼓掌叫好:“管正平,我要你做的事其实很简单,只要在上海的报上登一则《启事》。”

“登《启事》找报刊广告部就行,用不着我出面。”

“你必须出面监督,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启事》。里面的内容是共产党人脱党启事,带头人叫伍豪……”

高树君话还没说完,管正平就跳起来。他知道伍豪是周恩来的笔名,这位中共高级领导脱党,就管正平一个外人来看也是绝不可能的。高树君看出管正平的疑惑,他把意思表明了,就是因为不可能,所以这是个不平常的《启事》,此事有难度,所以得烦请管正平去做。

管正平还是不解地望着高树君。高树君阴沉地一笑,只要这个《启事》一见报,有人相信有人不信,这已经达到了目的。不花一枪一弹就瓦解了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组织,到时他们有口难辩,想要澄清难于上青天。这么一个妙计,是他们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盘算了好一阵子,才想走的一步棋,只要走出去,保赢不输。高树君要用管正平上海新闻检查处这个身份来做这个事,带有半命令半威胁之意,上海的大小报纸就是不从,也得去刊登《启事》。

高树君拿出一张早已拟好的《启事》给管正平看:“这份《脱党启事》我们修改了几次,明天我就让人送到报馆。它既要用共产党口气,又要有脱党的充分理由,既要震撼社会,又要让人可信。我们可是动足了脑筋。”

管正平听高树君这么一说,背脊直冒冷汗。回到家里,管正平把这事告诉了太太李季凤。李季风原本是《申报》一名记者,结婚以后辞职在家,听丈夫这么一说,坚决反对。

“报纸这个行业要的就是实事求是,这无中生有的事情就是害人。不行,你不要去这浑水。”李季凤是个安分守己的女人,不想惹事。

管正平叹息一声,说:“高树君瞄上我了,不按他意思办,怕……”

“怕他给你小鞋穿?这样的人更要离得越远越好。”

岂止是穿小鞋,管正平知道高树君是一个狠毒之人,谁要不遂他意,他什么手段都会使出。在他刀下不知有多少冤死鬼,这人得罪不得。再说他许诺事成之后升官发财,人的欲望作祟,管正平突然觉着这事件对自己是有利的好事,干吗不做?

2月16日,上海《时报》登出一条《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共产党启事》。同时,《新闻报》《时事新闻》等几乎沪上大小报纸都刊登了这则《启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共党内和党外许多人都知道伍豪是周恩来笔名,都感到异常震惊。当时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知道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在顾顺章叛变之后,马上从上海撤离,抵达江西以后都快两个月了。人不在上海,如何发表脱党启事?毛泽东当即发表布告,郑重宣告:伍豪同志正在中央政府担任军委会职务,不但没有脱离共产党,更不会发表那个启事里面的荒谬反动的言论。这是国民党党徒的造谣诬蔑。中共党报《实报》也澄清事实真相,这是有人捏造,目的是为了诬蔑周恩来,诬蔑共产党,动摇人心。可是,布告和党报只限于党内,要彻底澄清事实,还得从上海的报纸入手。

澄清的工作,落到了中央特科正在上海的地下党潘汉年身上。潘汉年早就看到了这则《启事》,他清楚这是敌人的阴谋。敌人这次使用的是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不能正面争锋相对,暗中较量也得寻找到切口方能用上力量。潘汉年首先想到的是上海《申报》,如今只有《申报》没有登出这则《启事》。再说,潘汉年和这张报纸关系颇好,看来有点希望。

潘汉年一早来到《申报》广告处,广告处主任不在,副主任宁一郎是潘汉年朋友的朋友,也算是半个熟人。潘汉年把来意一说,宁一郎就摇着头说:“潘先生,这个忙我怕帮不上。”

“怎么了?”

“不瞒你说,就是因为我们《申报》没登这则《启事》,上海新闻检查处那些人一直盯着我们非登不可。不然要封了我们报馆。”宁一郎无可奈何摊开双手。

潘汉年怒道:“他们还讲不讲理,只许他们造谣生事,还不许别人讲话。”

宁一郎双手作揖:“潘先生,对不起。这次帮不上忙了。上海新闻检查处盯在屁股后面,为了报纸生存,实属无奈之举,望潘先生谅解。”

潘汉年挥了挥手,明白通过《申报》澄清事实这条路行不通了。他拿起桌上礼帽,作别欲行。

“潘先生,我觉着这次上海新闻检查处好像是有意要做成这事。所以,盯着上海大报小报登这《启事》。这里面是不是……”宁一郎停顿一下说,“这样,我的师姐原本也是一个记者。现在她嫁的老公就是上海新闻检查处的,也许她打听得到究竟怎么回事。有消息我告诉你。”

“谢谢!”潘汉年握住了宁一郎的手。

还是国际饭店,这回是高树君作东,请客管正平。高树君举杯对管正平:“正平,这次你立下头功,我敬你一坏!”

“不不。是老师指导有方,我只不过是监督上海报纸执行罢了。”

“南京方面很满意。”高树君指着报上的《脱党启事》,得意地说,“我从南京到上海时,我的上司张冲对我们一起策划的这个‘伍豪事件,极为赞赏。这是让共产党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如今我们实施了计划,这局做下了。他们有嘴没地方去说理。这一着实在是高。”管正平竖起大拇指。

高树君阴险地冷笑:“我倒很想看看,共产党如何来破这个局。”

“就怕他们破不了,有苦只能往肚里咽了。”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涉及的是中共高层头目,输赢不亚于一个战役。”高树君眼里闪出狼般的寒光。

从国际饭店回家,管正平有些醉意。管正平口齿含糊不清,用手比画着:“老婆,我要升官了,我们要过上好日子了。”

“你又做了什么事?”李季凤闻到他身上刺鼻酒味,不无担心。

管正平摇了摇手,嘻笑着:“没做坏事,只是我帮人登了一个脱离共产党的《脱党启事》。”

“帮谁登的?”

“伍豪,共产党的大官。”李季风马上拿过桌上的报纸,问:“这个《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共产党启事》是你登的?”

“嘻嘻,他们给我文稿内容,我是监督上海各大报纸刊登的。”

“這么说,伍豪他们根本不知情,是你们冒充他干了这事。”

“这是政治,你不懂。”

“我是不懂政治,可我懂真相总有大白一天,到时看你们怎么收场。”

“就怕他们跳进黄浦江也说不明白了。今天高树君就是为这宴请我的,说上面很满意。”

李季凤生气了:“管正平,你和我也都曾经在报社干过记者,一个记者的职责是什么,实事求是说良心话。你扪心自问,你这样做……让我鄙视你。”

管正平倒在床上已经呼呼大睡了。

没过几天,《申报》顶不住压力,也登了这则《启事》。

宁一郎瞧着刚从机器上下来的报纸,有些茫然。昨天下午,管正平以上海新闻检查处官员身份,呵责《申报》为什么不登《脱党启事》?

宁一郎耸耸肩,说:“新闻自由,我们报纸登什么不登什么,应该是我们说了算。这不是新闻检查命令的吧。”

“我就是命令你了,你是执行还是不执行?”管正平板着脸。

宁一郎却笑了起来。早些年宁一郎和管正平在一家报社共事过,也算是认识的。他清楚管正平习性,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就半真半假说:“要是我们不执行你的命令呢?”

“我马上封了《申报》。”管正平变脸,“另外,我还知道,你们报馆还有许多左翼分子,要是中统过来将他们全部请进去谈谈,《申报》恐怕要有一阵子在上海消失了。”

“这么说,这《启事》我们必须得登?”

“必须!要是明天我们在《申报》上见不到这条消息。后天上海滩大街小巷也见不到《申报》了。”管正平说完,意味深长地敲了两下桌子,头也不回走了。

就这样,《申报》最后还是登了《启事》。宁一郎刚从车间回到办公室,桌上电话就响了,是李季凤打来的。她开口第一句话就问《申报》登了《启事》没有?宁一郎说:“托你老公的福,我们敢不登吗?”李季凤紧接着问报纸发行了没有?宁一郎说:“你是知道的,天不亮报童把报纸都领走了。”

电话那头好一阵沉默。宁一郎凭着职业的敏感,急忙问:“怎么了?”

“这个《启事》是一个谎言和陷阱。”李季凤停顿一会说,“这样,我们找个地方说话,我把实情告诉你。”

潘汉年在看到《申报》中《启事》的同时,接到了宁一郎电话,首先他说《申报》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另外有人告知他这则《启事》是个陷阱,他马上和那人碰头,得知实情后即告诉潘汉年。

“那要我们做什么?”潘汉年问。

宁一郎说:“你们暂时什么也别做。那人身份敏感,我先接触一下。”

潘汉年当然明白那是敌人做的局,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很想知道。一时出不了力,只能静等宁一郎消息了。

霞飞路上的咖啡馆,宁一郎和李季凤约定的时间是早上十点,他早早就到了,在临窗的一个火车座等她。

李季凤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就感觉有人跟着她。她有些害怕,有些犹豫,这些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果……想着想着,李季凤镇定下来,还是毅然地向咖啡馆方向走去。曾经记者的工作让她更明白了是非黑白之分,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假如她真出什么事了,希望丈夫能从中有所醒悟。不与小人为伍,能回到善良本分做人之上来,过上小老百姓的生活即可,那种损人利己沾着血腥的往上爬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这样一想,她也就坦然了。

宁一郎坐在咖啡馆的二楼看着李季凤穿过马路,向店里走来。就在这时,只见一辆卡车急驶而来,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听得一声巨响和惨叫,卡车向李季凤撞去,将她高高抛向空中,又重重落在地上,众人围上来,李季凤满脸是血躺倒在地,当场死亡。宁一郎冲到现场,一时也惊呆了,他隐隐感觉可能这和李季凤找自己要说的事情有关。

宁一朗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报社,潘汉年在等他。宁一郎还没有从惊恐中回过神来,见着潘汉年只是一句话:“可怕,太可怕了。”

等宁一郎平静一些之后,潘汉年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宁一郎摇着头说,本来是想帮潘先生的,现在看来他什么忙也帮不上了。潘汉年想了下,说:“那我明天来找你,你情绪先稳定一下再说。”

2月20日,中共地下党在上海散发了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署名的传单《反对国民党的无耻造谣》,这是针对《脱党启事》的斗争。潘汉年再次来到《申报》,找到宁一郎,送上了我党代写的《伍豪启事》,以此来否定那个伪造的《脱党启事》。

宁一郎已经吓怕了,直言他们不敢登,并向潘汉年深深鞠上一躬。

潘汉年沉吟一会,说:“我知道李季凤的事情了,她可能知道了实情,以一个记者正直之义,想将事实告知于你。可她还没有开口,那些丧心病狂之人,竟然将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扼杀了。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会感到愤怒。我理解你。当然今天的忍受可能会保一时平安,同时将会更加助长那些邪恶之人的别有用心,甚至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我知道你们是冤枉的,被人设局陷害的。但是我上有老下有小,我一个平民百姓也要生活生存。请潘先生多多原谅。”宁一郎再次向潘汉年深深鞠上一躬。潘汉年扶住了他:“宁先生不要这样,有你这份心我已经很感谢了。我不为难你。”

潘汉年拎起公文包告辞。

“潘先生,等等。”宁一郎突然叫住了潘汉年,“要不这样,你把这份《启事》放在我这里,我去找我们总编商量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登出来。”

潘汉年连声道谢,握住了宁一郎的双手。

2月22日,《申报》以广告处的名义登了《启事》:

伍豪先生鉴:承于本月18日送来广告启事一则,因福昌床公司否认担保,手续不合,致未刊登。

《申报》馆广告处在白色恐怖之下,用这么一个办法,登出这则《启事》,实际上就是公开辟谣。

李季凤的车祸死亡,管正平心里清楚是何人所为,只是敢怒不敢言。

那天他听到了李季凤给宁一郎打电话。李季凤是个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她知道了《启事》的真相,以一个记者的职业操守,她要把事实告知宁一郎。管正平感到害怕,他跑到外面电话亭打电话给高树君,吞吞吐吐把这事告诉了他。高树君听后没有发火,只是笑着说,他相信李季凤不会做傻事。她不会不顾自己丈夫的仕途,为无谓的职业操守去殉葬。电话里高树君是笑着在说话,管正平却感觉到他的笑声里隐藏着刀刃的寒光。他问那要是她真的说了怎么办?高树君反复说她不会说的。现在想来,那时他已经有了杀心。

第二天,高树君找到了管正平,将一张委任状放在了他面前。“你可以马上动身去南京上任,祝升官发财。”高树君很是得意,管正平呆呆地瞧着这张委任状。他知道为了这张纸,他付出了什么代价:“不,我不去南京,我要辞职回老家去。”

“干吗?放着前程不要了,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我不需要了。我把老婆葬到老家,按她的希望,就在老家过个小老百姓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贵,能有饭吃衣穿就满足了。”

高树君抚掌一声叹息:“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只是你做这决定不要后悔就行。”

当天晚上,管正平一人悄然离沪,直到一个星期后,人们才在黄浦江上发现他的尸体。有人说他是投江自杀,有人说他是失足溺亡,到底管正平是如何死的,只有高树君知道。

虽然,2月22日,《申报》以广告处的名义登了否认伍豪刊登《脱党启事》的《启事》。可是这对于稳定人心,维护周恩来的名誉还是不够的。大家讨论下来,还是由潘汉年出面,要想办法彻底肃清余毒。

潘汉年这回直接去《申报》找了总经理史量才和总顾问陶行知。潘汉年把事情的原委一说,史量才和陶行知表示这事非同小可,表示一定要处理得当。

“如果我们只是说这《脱党启事》是国民党的造谣陷害,一来太过直白,二来民众的信任度也会降低。”潘汉年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接着说,“再说如果以我党的名义出面来澄清,作为一个当事方说服力不够。”

“现在我们报纸和舆论都让国民党当局控制了,他们不会轻易让我们登这样的文章。”史量才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

陶行知也急了:“不以共产党名义,那这个事情又有谁说得清楚呢?”

“他们就是要让你们说不清道不明,这就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大家知道这事很是棘手,史量才思考着慢慢坐下,说:“他们这一招毒啊,让人不知如何办是好。”

“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史量才说,“找个第三方出面,也就是说,我们请个律师出面,由律师在我们报上登一个启事,说明此事。”

“这是个好主意。”潘汉年叫了起来,“既巧妙又可信,还完全解决了问题。”

“这个律师的人选很重要。”史量才的话让大家明白,在国民党的高压之下,就是有律师肯帮忙,只要当局一出面干涉,这事就进行不下去。

大家都在想着人选,陶行知说:“可以去租界找一个。我想起一个人,你们大家也认识。叫陈志皋。”

陈志皋是租界法国巡捕房的律师,潘汉年找到他,说明来意,是不是由他出面,代表伍豪登一个否认的启事。陈志皋一听,说:“我很想帮忙,可就怕我这忙帮不上。”潘汉年不解地望着他。

陈志皋说:“我虽然是在巡捕房做事,可是,我还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国民党当局来找我,强行不让我登这则启事,或者他们用其他方法阻碍我登启事,我也没有办法。”

两人一时沉默了,潘汉年问陈志皋:“那还有什么法子可想?”

“中国律师恐怕没有人会接这事。”

“找中国律师不行,那找个外国律师可不可以?”潘汉年边想边说。

“这个法子可行。我有个朋友,也是《申报》的法律总顾问,是个法国律师叫巴和,我把地址给你,你可以去找他帮忙。”

潘汉年拿着地址,来到了法大新路(今金陵东路)。巴和是位在上海开户营业的法国律师。听潘汉年把事情原委一说,沉吟了半晌说:“只是用伍豪的名义发启事,会给他们抓住辫子,他们会追查伍豪在哪里?不是很妥当。”

“那用什么名义为好?”

“伍豪既然是笔名,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周先生的其他笔名上想想办法。”

“你的意思是我们找个伍豪另外用过的笔名,用另一个笔名来否定这则《脱党启事》。”潘汉年和巴和想到一起去了,巴和附和着说:“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那用哪一个笔名好呢?潘汉年想起周恩来曾经用过一个周少山的笔名,周少山是党内熟知的周恩来同志的别名。

潘汉年和巴和两人认真研究,潘汉年斟酌一字一句,亲自起草这份启事。

1932年3月4日,上海的《申报》以醒目的大字标题,登出了《巴和律师代表周少山紧要启事》。

国民党看到这则启事,气急败坏。高树君赶到巴和那里责问他:“你啟事里的那个伍豪在什么地方?”

巴和两肩一耸,双手一摊,说:“我的当事人叫周少山,伍豪只是他的笔名。你们要找的伍豪当然不是这一个。”

“我不管,你把在你这里登启事的那个伍豪给我找来。”高树君凶相毕露。

巴和哈哈大笑:“你们要找的那个伍豪,他自己不也登有启事,那你们去找自己登有启事的那个伍豪好了。”

高树君知道这个法国人不好对付,只得灰溜溜带人走了。

从这个启事的内容,可以分辨出之前那个脱党启事用的伍豪之名是伪造的。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启事,不动声色之际,彻底瓦解了敌人的阴谋。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一头渴望的小牛
下一篇:卖房记
 
搜索
 
 
广告
 
最近发表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