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7时代”

 
告别“7时代”
2017-05-18 12:21:14 /故事大全

谢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6.5%左右,在现实压力面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正式向“7时代”告别。

回顾最近几年的增长目标,2015年,我国首次将年度增长目标下调至7%左右,当年尽管大力稳增长,但最终全年增长仅为6.9%,首次跌破7%。2016年,尽管增长前景并不乐观,但是官方并没有完全放弃7%这一目标,去年的年度增长首次给出了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数字,6.5%~7%的预期增长目标,最终全年实际增长6.7%。考虑到今年稳增长的压力更甚去年,继续强守7%的增长目标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于是今年的增长目标下降至6.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6.5%左右,意味着即使小幅低于6.5%也可以接受。

从我国最近几年的实际经济增速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每隔几年就下一个台阶。2011年的增长首次跌破10%,从此告别两位数的高增长,2012年“破8”,2015年破“7”,何时“破6”成为中国经济当前的一大悬念。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民间投资雪崩和外资加速撤离的背景之下,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两大引擎,而随着两大引擎的驱动力渐弱,经济增速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经济增长目标告别“7时代”也是意料中的事。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今年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主要安排是:“今年要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加强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电信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076亿元。”如果和去年的安排相比就不难看出,今年的投入其实并没有出现大幅增长,某些方面甚至还有下降,比如铁路投资都是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而去年仅仅公路投资就已达1.65万亿元,今年计划再开工15项重大水利工程,而去年开工了20项。

今年在基础设施的预算支出之所以不及预期,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过多年狂飙猛进之后,继续高速扩张的空间已经相对有限。以最具代表性的铁路投资来看,按照2008年我国编制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达到12万公里以上,但事实上,我国在2015年的铁路营业里程就已经达到12.1万公里,提前5年完成了计划。截至去年底,我国的铁路建设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四纵四横”的历史性任务。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基本上告别了铁路短缺的时代,未来的铁路建设虽然并不会就此停步,在“四纵四横”的任务完成之后,将继续向“八纵八横”升级,但未来的铁路建设更多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如果扩张速度过快,铁路建设也有可能陷入产能过剩的矛盾之中。

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及预期,其实,今年的整体财政安排也不及预期。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去年的财政安排是,“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虽然连续两年的赤字率都维持在3%的高位,但从增量来看,今年的赤字增加其实不如去年,去年增加5600亿元,而今年只有2000亿元。

更耐人寻味的一个变化在于,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6年的经济工作做出部署,当时曾经提到:“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这是我国官方近年来首次提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当时业界普遍预计中国在未来几年有可能会突破3%的财政赤字率红线,很多具有官方背景的学者都纷纷撰文,为赤字率应该突破3%造势。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就表示,可将我国的财政赤字率提高到4%,由此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更好地支持供给侧改革。根据盛松成的测算,即使赤字率达到4%,我国10年后的政府负债率也仅为68.9%,低于大多数国家。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曾经公开表示:“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是不是一个绝对科学的标准?是否可以调整?这些观念的僵化并不利于改革,要在实践中调整,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

在官方人士连续对3%的赤字率做出公开表态之后,业界预计今年的赤字率就有可能突破红线,但令人意外的是,今年的财政赤字率并没有因为稳增长压力而突破3%,而且增量甚至低于去年,由此也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增长目标的心态比以前有所放松。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是为数不多的年复一年制定经济目标的国家。按照官方的说法,制定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就业。比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今年就业压力加大,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虽然不断放缓,但是就业指标还是在稳步上升,2014年之前,我国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大概是900万人,2014~2016年新增就业目标是1000万人以上,今年上调至1100万人以上。从最终实际就业人数来看,其实每年新增就业都远远高于预期,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预计今年完成1100万人的目标也不会太难。

我国之所以有將经济增长和就业挂钩的传统,主要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吸纳就业的能力偏弱。发达国家如果能够实现2%以上的经济增长,基本上就不用太过担心就业问题,而中国经济的传统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经济增速维持在“7上8下”的水平,才能确保一个相对充分的就业市场,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很多年以来,“保8”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一道分水岭。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1.6%,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比如最近几年高速增长的快递行业,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就业吸纳器。因此,从最近几年来看,即使中国经济早就告别了“8时代”,甚至“7时代”,每年的新增就业依然能够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从未来几年来看,就业市场的一大压力将在于清理僵尸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之下,未来几年,去产能都将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此压力之下,大量国有僵尸企业将迎来兼并重组甚至破产倒闭,这个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员工下岗失业。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大约有3000万国企员工下岗,这一轮去产能虽然未必会带来如此大的冲击,但是中小规模的下岗失业预计也是难以避免。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难以回避的阵痛,如果将来中国经济不再年复一年制定经济增长目标,说明就业问题将不再成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性难题,也说明中国经济真正迎来了转型成功。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