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时间人格”

 
重塑“时间人格”
2017-05-23 09:07:47 /故事大全

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方式对每一个决策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害怕选择的人会说自己得了“选择恐惧症”,但他们恐惧的并非选择,而是生活。

“时间对于各种人有各种的步法。我可以告诉你时间对于谁是走慢步的,对于谁是跨着细步走的,对于谁是奔着走的,对于谁是立定不动的。”《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借罗瑟琳之口这样说。

时间是我们拥有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将时间分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不同的时间观,包括消极的过去时间观、积极的过去时间观、宿命主义的现在时间观、享乐主义的现在时间观、未来时间观以及超未来时间观。时间心理学之父、法国心理学家保罗·弗雷斯说:“我们在任何特定时间的行动不仅取决于在那一时刻我们所处的境况,还依赖于我们曾经历过的一切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决策者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受到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影响。过去导向的时间观分为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持有消极的过去时间观的人常会回想起过往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情,热衷于追溯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侵扰,将自己不顺的感情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归结于童年受到的伤害。

然而,多次心理实验证明,记忆不一定是可靠的。认知心理学家洛夫特斯等人曾根据对参与者家人的采访,为几十位不同年龄的参与者编造了一个没有发生过的“五岁时在商场走丢”的故事,将它与另外三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一起提供给参与者,告诉他们,这是由他们的家人描述的。看完资料后,29%的参与者表示记得自己曾经走丢过。由此看来,记忆是可以植入的,当悲观主义者一遍遍地回想,会将模糊的童年记忆构建成他们想要的样子,那些重要的事件实际上也许是非常微小的。

当然,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确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投射,但它们不一定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么严重。美国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格利曼表示:“没有任何实验支持童年事件会影响成人的人格,也没有任何证据指出过去会决定未来。”菲利普·津巴多在《时间心理学》一书中引用了这段话并在书中写道:“你对已发生的事件的态度比事件本身对你的影响更大。”失恋后陷入悲伤的情绪中,学业和工作都将遭到重创;犯错后不断自责,不敢面对,会使生活停滞,这些境遇中的人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过去的一个事件,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导火索。

马丁·赛格利曼说:“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赏,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得不到平静、满足和满意的罪魁祸首。”逃离这种误区的方法有两种,感恩和宽恕。

懂得感恩和宽恕的人就能在积极的过去时间观测试上获得较高的分数,带着过去的美好回忆,他们能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在做决定时更果断,因为从以往经验判断,他们有掌控的能力,可以承担失败的后果。但积极的过去时间观也会有负面作用,留恋过去可能会让人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或者不再追求进步。不能反思过去也会使他们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

现在的时间观也分为两种,宿命主义和享乐主义。宿命主义者会认为命运无法改变,不由自己做主,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抑郁倾向。享乐主义者则能把握眼前的幸福。巴西作家保罗·戈埃罗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我只有现在,它才是我感兴趣的。如果你能永远停留在现在,那你将是最幸福的人。你会发现沙漠里有生命,发现天空中有星星,发现士兵们打仗是因为战争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庆典。因为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尽管这样的说法显得有些“鸡汤”,但心理学家发现,持享乐主义的现在时间观的人确实能更积极地寻找快乐。

但享乐主义也是利弊参半的,“即时满足”的倾向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骗局,他们自控力差、容易放纵自己,还会常常迟到、说谎。这就需要未来时间观加以调节。

未来导向的人会为自己制定计划和目标,因此他们更坚定也更努力。他们做决定时是基于未来而非过去,不会因为眷恋和不舍而勉强坚持或者害怕新的投入。他们不会纠结于这样一些问题:点了一份难吃的饭菜是否应该吃完?谈了十年恋爱再分手是不是亏了?未来导向的人清晰地理解“沉没成本”这一概念,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足以成为我们做决定的依据。他们能从往事中跳脱出来,也不会耽于面前的刺激,而将目光放到更加长远的未来。

与其他时间观一样,未来时间观过重也会有副作用,期望过高会使他们背负压力,充满紧迫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在工作上,减少休闲娱乐的时间,忽略家人和朋友。

时间人格会受到家庭与社会环境、受教育水平、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等等的影响。生活在安定社会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会倾向于未来时间观。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就有“时间取向”这一维度,长期导向的价值观与未来时间观类似,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东方国家大都有较高的长期导向,人们倾向于节省和积累,而西方国家短期取向的文化更专注于现在,人们愿意抓住眼前的利益。

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方式对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时间观是可以调节的,菲利普·津巴多借“时间人格”这个说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审视自己,做出改变。在任何一项时间观中表现极端都会使人陷入僵局,因此他希望人们以更加平衡和全面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他在书中给出的最优组合是:高度的积极过去时间观,较高的未来时间观,适度的现在享乐主义时间观以及低的消极过去时间观和低的宿命主义现在时间观。超未来时间观涉及宗教,因此并未一起论述。

面对生活的不确定,许多人会陷入迷茫之中。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哲学教授保罗说,我们常常要做一些“变革认知”的决定,比如,要不要读研,要不要生孩子,害怕选择的人会说自己得了“选择困难症”,但这样的犹豫很可能是生活本身的问题。保罗说:“很难说那些改变生活的决定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但我们还是做了。也许我们做决定时并非理性,但我们的确好奇。”生活中每一次选择都会触发一种未知的际遇,想要了解它,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体验它。(文/周缘)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卖惨大会
下一篇:回到北京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