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时代的攻防之道

 
资产荒时代的攻防之道
2016-03-31 10:14:56 /故事大全

在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中国经济继续下行的背景下,投资者可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2016年并非一个投资的“大年”,防守反击可能更适合这一年的投资定位。

资产荒蔓延

去年6月份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发现,在市场上寻找到高回报率的投资品已经越来越难,市场上大量的资金无处可投,转而涌向一些低风险低回报的品种,导致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这种窘境被专业人士解读为资产配置荒或者资产荒。进入2016年之后,资产荒的困境还将延续甚至有增无减,成为贯穿2016年投资市场的主旋律。

国内资产荒的一大背景在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央行持续数次降息,从而拉低了市场的整体回报率。在去年10月份降息之后,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5%,创下历史最低。历史上存款利率最低出现在2002年,当时存款利率为1.98%,是中国经济史上存款利率罕见的跌破2%,两年多后开始重新进入加息周期,国内的存款利率就再也没有低于过2%的水平,直到这一轮降息周期,国内存款利率创下历史新低。

作为各类资产的定价之锚,基准利率创下历史新低,自然也就会带动其他资产的回报率随之下降,一度大热的余额宝,收益率最高曾经接近7%,但是在基准利率新低的拉动下,现在回报率已经跌破3%,银行理财收益率也普遍降至4%左右,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一度普遍在两位数以上,现在也基本上回落至8%左右。

理论上而言,央行大幅降息能够对股市带来最直接的利好,但是A股市场在去年上半年的过快上涨,提前透支了降息的利好。股市泡沫的破灭成为本轮资产荒的分水岭,在股市泡沫破灭之前,大量的资金还可以在股市享受财富快速增值的快感,暂时还感受不到央行降息带来的资产荒困境,但是随着6月份股灾爆发,大量从股市撤出来的资金立即就感受到了无处可去的尴尬,资产荒的压力扑面而来。

在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大量资金开始转战收益率较低的债券市场,这使得债券市场收益率也开始创出新低,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债市场出现一轮前所未有的井喷行情,发债规模创出新高,发债利率却是一路走低,不少公司的公司债利率甚至低于4%也被市场快速抢购。不仅如此,连利率更低的国债也成为主流资金的避险渠道,去年10月份财政部招标发行1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仅为2.99%,这是2008年12月以来10年期国债利率首次跌破3%的关口,创下7年来的新低。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避险,在杠杆套利等因素的作用下,原本低风险的债券市场也不再安全。

2015年的资产荒压力,在2016年还会继续上演,充裕的资金端和低回报的资产端之间的矛盾只会有增无减。从资金端来看,2016年的货币环境比2015年将更加宽松,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仍然维持在17%的相对高位,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一方面国内经济依然需要释放更多的流动性予以支持,同时在资本外流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央行也需要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以对冲资本外流带来的国内流动性压力。而从降息来看,虽然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创下1.5%的历史新低,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以及房地产去库存的需求,央行还有继续降息的空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降至1%附近仍是可以期待的事件,基准利率的继续下降,还将继续压制资产回报的空间。

从资产端来看,由于实体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企业盈利能力趋弱,能够为各类资产提供的回报率也会相应下降,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如果市场还能够提供过高回报率的产品,也势必要冒着极大的坏账风险。而作为理论上的降准降息受益者,股市也并不值得给予过高的期待值,尽管经历了2015年下半年的暴跌,但是2016年的股市依然难言乐观,新年伊始就爆发的熔断事件,清晰预示了这一年的股市的残酷性,至少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想要抓住暴涨暴跌之间的机会,难度实在过大。

在资产配置荒的压力之下,适度降低回报预期,或许是2016年最现实的选择。一个稍感安慰的事实是,过去几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促使人们不得不寻求高回报率的资产以抵御通胀,而随着现在通胀水平下降,中国经济甚至在通缩区间徘徊,资产缩水的压力也有所下降,对于高收益资产需求的急迫性也没有前些年强烈。在冬天到来之际,现金为王是最保守的选择,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参与一定的风险资产配置,或许是最适合冬天的财富生存之道。

现金为王的稳健理财

如果说现金为王是过冬的选择,那么寻找低风险的理财类产品就成为现金为王的最佳方式,既可以规避动荡时期的高风险,又可以显著跑赢银行存款,为迎接下一轮反攻储备充足的弹药。

尽管收益率出现下降,但是银行理财产品依然是很多人的主流选择,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新增理财资金8.5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目前银行主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为4.2%左右,与巅峰时期比已经出现不少降幅,但即便如此,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能否守住4%也存在较大压力,一是因为未来央行仍有继续降息的可能,与此同时,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变相揽储,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自身利润,根据最近外媒的报道,为了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银监会在近期以非正式形式指导银行理财产品降低收益率,这在银行的监管史上也属罕见。从未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继续下行仍是大概率事件。

互联网“宝宝类”产品以其便捷和相对高收益吸引了大量资金,一度大有替代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之势,但是随着央行基准利率持续下降,互联网“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也出现大幅下降,余额宝目前的年化收益率不足3%,除了便捷性依然存在,理财功能已经大大减弱。

传统国债的优势在资产荒时代得以显现。在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国债依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利率,去年10月份财政部发行的储蓄国债(电子式),3年期国债的利率为4%,大大高于2.75%的同期银行存款利率,5年期国债的发行利率为4.42%,这样的利率和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基本持平,但在安全性上,国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国债的劣势在于投资期限较长,但如果考虑到未来央行还有继续降息的空间,而且预计数年内暂时没有加息的可能,以国债产品提前锁定未来几年的收益,其实还可以规避未来的降息风险,对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而言,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其实还是不错的选择,购买传统的国债其实并非老年人的专利。

在传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回落至4%附近后,互联网P2P理财保持了较高的收益率水平,大多数P2P产品基本上实现了7%以上的年化收益率,部分产品的收益率甚至高达两位数,在资产配置荒的大背景下,相对高收益的P2P金融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刚刚过去的2015年成为P2P金融飞速增长的一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亿元,同比增长288.57%,截至2015年12月底,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1.36万亿元,无论以怎样的标准来看,P2P金融都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P2P金融摆脱了传统的银行中介,资金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直接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易,既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又给予资金出借人——大多为普通个人——能够享受到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率,P2P的飞速成长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不过,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P2P的发展同样也是鱼龙混杂,最高峰时P2P平台高达3500多家,平台倒闭跑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也使得P2P金融的监管环境日趋严厉。

不出意外,2016年仍将是P2P金融高速发展的一年,在资产配置荒的大背景之下,能够提供远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这就决定P2P的吸引力不会因为行业监管趋严而下降,相反,在经过严厉整顿之后,P2P行业经过大浪淘沙,剩下的多为资质较好的平台,能够更好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即使收益率略有下滑,长远来看更能提升这个行业的吸引力。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良莠不齐的P2P平台上,回避承诺回报率过高的产品,可能是避免“踩雷”的关键因素。

除了P2P金融之外,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理财还有保险市场的万能险,这一品种在最近几年快速增长,因为去年底的宝能举牌万科而被更多人所关注。万能险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很多中小保险公司快速崛起的重要武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兼具保险和投资的功能,尤其是后者,在去年上半年保持在7%以上收益,被市场誉为“理财神器”,受到很多投资者的追捧。

万能险首先是一种是寿险产品,和传统的寿险产品一样具备一定的生命保障功能,其独特之处在于,万能险包含投资和保障两大功能,投保人将保费交到保险公司后会分别进入两个账户,一部分进入风险保障账户,另一部分进入投资账户,其中保障和投资额度比率由投保人自行设定和调整,投资账户的资金由保险公司代为投资,投资利益上不封顶,下设最低保障收益,以目前国内大多数万能险来看,最低保证利率大约在2.5%左右,实际结算利率则能够达到6%~7%的水平,也正因为其收益率不仅远超银行存款,而且强于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万能险才被市场誉为理财神器,在最近几年得以迅猛发展。

万能险这一险种大概在2000年左右从国外引进,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之所以被称为万能,主要是因为缴费方式极其灵活,客户在支付了第一期保费金额参与投保后,可以根据人生不同阶段、自身的资产状况等来自由决定后期的缴费方式和金额,暂缓或者延迟缴费都由客户自主决定。万能险进入中国市场大概有15年左右时间,真正的爆发式增长发生在最近几年,按照保监会的数据,去年前10个月,万能险保费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9%,已经成为保险市场的重要力量。去年底的宝能和万科之争,在很大程度上为万能险做了一次免费的市场宣传,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开始了解到这一理财神器,预计2016年仍将是万能险高速发展的一年。在资产荒时代,万能险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是时候换美元了吗?

进入20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加速贬值,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将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各大城市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换汇潮,据悉,由于居民的换汇需求太过旺盛,以至于很多银行网点要求提前几个工作日预约。

从去年8月份央行启动新一轮汇率改革,人民币就开始踏上了贬值之旅,不过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人民币贬值还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和自身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进入2016年之后,人民币贬值开始突然加速,接连创出新低,这使得普通人也不得不开始为手中持续贬值的人民币谋划出路。

由于美元进入加息周期,而中国经济的企稳回暖还尚需时日,因此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极其强烈,长远来看,人民币的贬值之路可能才刚刚开始。不过,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之下,也并非所有的国人都适合换购美元,首先是那些有真实美元需求(比如外贸业务、去美国出差、旅游、留学、购房等等)的国人,及早兑换美元无疑可以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其次是一些从事外汇交易的投资人士,可以在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涨跌间寻觅投资机会。不过对于更多没有美元需求的普通人而言,是否需要换汇可能还需要根据自身状况来规划,并不宜盲目跟风。

对于没有真实美元需求的居民而言,将人民币换成美元之后,表面上规避了人民币的贬值风险,但是也需要考虑到持有美元的机会成本。持有美元,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民币的投资理财机会,目前持有人民币如果购买银行理财,基本上至少可以实现4%以上的年化收益,如果购买P2P金融产品,可以实现7%以上的收益。但是持有美元的投资理财渠道相对缺乏,以美元存款利率来看,美元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05%,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为0.75%,国内美元理财的产品不多,年化收益大多不到2%,简单测算可知,如果持有人民币的年化收益率达到5%,持有美元的收益达到2%,这大致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一年贬值3%,持有美元和持有人民币的收益基本持平,贬值幅度超过4%以上,人民币换购美元有微利可图,这也就意味着普通居民换购美元需要着眼于较长周期的投资。国内投资美元还有一种渠道是QDII基金,普通居民将人民币换购成美元之后可以购买QDII基金,这些基金投资美元资产,不过由于QDII产品数量和额度都有限,在近期换汇热潮之中,大部分QDII已经暂停申购。

虽然市场上对于人民币兑美元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贬值预期,但是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势还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除了市场正常波动之外,央行干预也是外汇市场不容忽视的风险。进入2016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贬值,尤其是离岸人民币贬值幅度更大,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人民币的走势,1月6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的差价达到了创纪录的1600点。通常情况下,央行对于人民币的干预主要集中于在岸市场,对于离岸人民币则相对干预较少,但是在这一轮人民币快速贬值过程中,央行突然对离岸人民币出手干预,1月11日的离岸人民币大涨近1000点,将很多人民币空头打得措手不及,不过,人民币的强势反攻并没有持续太久,1月14日的离岸人民币再次大跌400点。至少从短期来看,央行和国际市场的空头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升级。

对于更专业一些的投资者而言,近期人民币走势的波动加剧,尤其是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之间的差价屡屡拉大,也是提供了一条套利的途径。由于离岸人民币比在岸人民币更加便宜,当二者之间的差价达到一定幅度时,可以在离岸人民币市场用美元买入人民币,然后在在岸人民币市场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从而利用两地的汇率差价套利。由于近期两地人民币汇率差价屡创新高,尤其是1月6日两地差价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600点,成为套利者的盛宴。不过,利用两地汇率差价套利也并非无风险套利,1月11日央行干预离岸人民币市场,当日人民币急升近千点,导致两地汇率差价迅速缩窄,1月12日两地差价竟然出现罕见的倒挂,这就使得套利者损失惨重。香港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空前紧张,1月12日的香港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大幅拉升至66.8%,创下史上最高值。

人民币汇率虽然贬值预期强烈,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居民而言,利用人民币汇率差价博取收益尤其是短期收益的难度还是极大,目前人民币市场的博弈主要在央行和国际空头之间展开,神仙斗法,普通百姓还是旁观为上。

去库存时代的楼市投资

在经过了前几年的严厉调控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再次迎来了政策面的蜜月期。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反复提出房地产去库存,去库存已然成为当前楼市的政策主旋律,预计在2016年,还会有各种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出台,包括进一步下调贷款首付比例、降低二手房交易税费、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甚至房贷利息抵扣个税等等。除了少数一线城市依然维持限购,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将迎来史上最宽松的政策期。

从整体来看,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严重的高库存压力,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去年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6.9亿平方米,继续保持了高增长趋势,比10月末增加1000多万平方米,比一年前增加了1亿平方米。而在2010年,我国的商品房待售面积还不到2亿平方米,不到5年,全国的商品房库存已经增长了近2.5倍。

不过,国内楼市的库存压力主要来自三、四线城市,在全国高库存的表象之下,一线城市的房价早已开始新一轮上涨,这使得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三、四线城市的楼市被高库存压顶难有起色,而一线城市的楼市则持续坚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北京的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上涨9.6%,二手房上涨19.1%;上海的新建商品房上涨15.4%,二手房上涨10.8%;深圳的新建商品房上涨44.6%,二手房上涨38.9%;广州的新建商品房上涨8.2%,二手房上涨10.7%。至少从四个一线城市来看,不仅完全看不出高库存的压力,而且完全延续了过去几年楼市的火热。在一线城市的带动下,其他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也在去年岁末略有回暖,去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已从涨幅回落转为涨幅扩大,分别比上月扩大0.2和0.3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33个和40个,分别比上月增加6个和2个,下降城市个数分别为27个和16个,分别比上月减少6个和7个。

在全国楼市整体过剩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似乎都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一线城市是眼下为数不多的楼市避风港。不仅是购房者对一线城市的楼市热情不减,开发商也同样将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拿地,仅以北京为例,去年四季度以来,土地市场几乎逢拍必出“地王”。随着“面粉”越来越贵,未来的“面包”自然也难以便宜。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如果将房地产仅仅视为投资品种,可以将房地产和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投资品种做一个比较。在资产配置荒的压力下,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投资品种收益率普遍面临收益下滑的局面,国债收益约为4%,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略超4%,万能险在6%附近,P2P收益多在7%到10%,信托产品约为10%,而股市由于波动性太大,从去年6月份到今年初,股市接连遭遇重挫,大多数投资者在股市基本上都是负收益。相比之下,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收益则基本上为两位数,最高者如深圳涨幅甚至高达40%左右,显著高于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品种,如果考虑到买房基本上利用了贷款杠杆,这就使得房地产的实际回报率更高。不过,除了一线城市,其他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并不具备这样的价值,仅以70个大中城市房价来看,去年11月份,大部分城市房价还是处于下降通道,在上涨的城市中,大部分涨幅也基本上在2%以下,可见除了个别一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还是不具备投资价值。一线城市由于旺盛的需求和购买力,以及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并没有太多的库存压力,由于新建商品住宅供应有限,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其实已经进入了存量房时代,二手房成交量已经超过了新房成交,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一线城市的供需紧张局面。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目前极其宽松的贷款环境,也为购房者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大概在2013~2014年,银行对于住房贷款的发放一度相当谨慎,购房者申请住房贷款相当困难,从2015年以来,银行重新放松了对房贷的投放,并且将违约率不高的住房贷款视为优质资产,个人申请住房贷款再次变得便利。更重要的是,在央行连续降息之后,住房贷款利率已是十几年来最低,目前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为4.9%,如果再考虑到大部分商业银行对首套房利率执行8.5折的优惠,实际利率只有4.17%,基本上是史上最低房贷利率。对于购房人而言,如果能够寻找到一个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理财产品,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房贷做无风险套利。如果考虑到2016年还有继续降息的可能,购房者买房的贷款压力还有继续减轻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可能仍将在资产荒时代领先其他投资品种。

A股史上最差开局

去年下半年股灾的阴影还尚未消散,2016年新年伊始就迎来新一轮暴跌,截至1月15日,上证指数在今年的跌幅已经达到18%,创下史上最差年度开局,上一次A股新年开局最大跌幅出现在2008年,当年第一个月跌幅达到17%。

表面上看,A股的新年暴跌来自熔断机制,由于证监会在2016年开始推行熔断机制,由于设置不合理,导致熔断机制成为做空的推手,4个交易日内出现4度熔断,2次提前终止交易。虽然熔断机制仅仅在4个交易日后就被紧急叫停,但A股的下跌势头并没有因此企稳,上证指数很快跌破3000点,重新回到去年股灾后的新低附近。

A股市场的这一轮大跌,熔断机制只是一个导火索,深层次原因还在于2016年有太多利空因素对A股市场形成压制。从投资的角度来看,2016年的A股市场依然不值得给予过高的期待,更多的机会可能在于暴涨暴跌之间出现的交易型机会,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试图抓住这样的市场机会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除了熔断机制的导火索因素之外,A股市场的下跌还在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持续疲软,近期公布的诸多关键指标依然不及预期,使得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开始加深,与此同时,美元加息的大背景导致资本外流压力加大、人民币快速贬值,都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A股市场的压力。

从A股自身来看,在经历了一轮反弹之后,也已经开始产生了回调的需求。上证指数从去年股灾后的最低点2850点到年底的3700点,已经有30%的反弹幅度,创业板的反弹幅度更是接近70%,部分强势个股甚至已经超越了股灾前的股价。尤其是创业板,在经过大幅反弹之后市盈率又重回100多倍的高估值区间,而战略新兴板已经确定在2016年推出,届时将成为创业板的最大竞争对手,在高估值和战略新兴板的双重压力下,创业板具有极强的回调压力,从本轮A股的暴跌来看,创业板的跌势最为凶猛,进入新年后的头半个月,创业板已经下跌26%,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A股市场整体下行。

即将推出的注册制,也将是A股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可谓是A股市场里程碑式的一次变革,其重要性足以和当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等历史性事件相提并论,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市场对于A股应该推出怎样版本的注册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分歧。去年下半年股灾到今年新年的暴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监管层的人为因素所引发,去年的股灾是因为监管层强行清查场外配资所致,这一轮则是因为监管层推出了不合理的熔断机制,在经过上述事件之后,现在监管层的监管能力已经深受市场质疑。近日证监会前副主席李剑阁公开表示:“如果不是一流的人才,去监管一流的人才,这个市场能不能监管好?如果监管部门的人才危机不解决,中国股市的危机还会一波一波地到来。”在1月16日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肖钢也坦承:“这次股市异常波动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等,也充分暴露了证监会监管有漏洞、监管不适应、监管不得力等问题。”在监管层的能力深受质疑的背景下,史无前例的注册制即将到来,很难预料究竟会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是否会像熔断机制一样再度给市场带来暴跌,成为投资者最大的担忧。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投资者退场观望也是理性的选择。

2016年的中国股市,将很难出现2015年上半年那样的超级行情。虽然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相当疲软,勉强守住7%的增长底线,但是投资者对于牛市拯救中国经济寄予了极高的期待,国家牛市的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官方媒体还是普通投资者,难得一见的对国家牛市的概念取得共识。但是随着去年6月份股市泡沫破灭,国家牛市的概念也随之烟消云散,想在短时间内重新聚拢投资者的信心已经不太现实。

从资金面上来看,和2015年相比,2016年的有利条件在于货币环境可能会更加宽松,降准和降息都可以期待,但是不利因素在于今年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更加强烈,资本外流压力会更强于2015年,加之监管层对于融资融券、场外配资的监管加严,所以从资金面上综合来看,今年股市的资金面并不会比2015年更加宽松。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今年也不会比2015年有明显好转,加之今年经济改革导致市场出清速度加快,大量僵尸企业可能会在2016年出现倒闭潮,这也将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带来阵痛。从投资者信心来看,国家牛市的概念消散之后,投资者短期之内很难再找回去年上半年的做多热情,加之监管者在熔断事件上体现出来的能力局限,使得投资者对于即将面世的注册制也产生极大恐慌,这些都会在2016年影响投资者做多的信心。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2016年的中国股市完全没有希望,上证指数在新年伊始就重新回到3000点之下,如果继续大幅下跌,很多个股的投资价值将会再次得到体现,这将为投资者重新进场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

主笔 谢九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