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古建筑遇上雪花

 
当中国古建筑遇上雪花
2015-11-27 13:54:14 /故事大全

鲁迅笔下的阿Q,是根据我国衰落时期国民文化心理的普遍特征而概括和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每当阿Q意识到别人瞧不起自己时,他就搬出那句口头禅:“我祖上比你阔多啦。”在中国古建筑领域,“祖上”的“阔”,如果没有保护与传承,估计早就不被人记起、谈起。

在这条路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历史研究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最早可追溯到80年前,在爱国志士朱启钤先生资助下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古建筑首次成为研究对象;60年前,梁思成先生把这份事业带到清华,第一次系统地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钢筋混凝土的商品楼取代了深深庭院,当“民族的”被改造成“世界的”统一模式后,雕梁画栋逐渐成为远去的记忆,一个民族文化及智慧结晶亟需得到保护与传承。

清华建筑历史研究所第一次系统地、成规模地开展中国古建筑的科普、传承活动,始于2008年,这得益于华润雪花啤酒的资助。时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回想起当年的谈判说:“1000万元之巨的资助总经费,只是资助清华开展中国建筑研究与普及,这对于像中国传统建筑研究这样的纯理论领域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从知道这个项目的那天起,朱文一院长就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中国传统建筑还能与源自西方的啤酒产生关联?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群后来解释了他的疑问:在“大国”、“崛起”成为热词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决心,甚至不乏财力,但唯独缺少了一点“独立性”。产品也好,思想也罢,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从雪花啤酒的角度,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是初衷,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并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是其二。这些共同来构成“独立性”。

就这样,双方合作了7年。盘点这些年做了什么,无论是雪花啤酒,还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都隐藏在那数百万人为之痴迷的中国古建筑书籍与照片的背后。

2013年,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是被广泛知晓的,随后该纪录片又登陆全国13个省、市电视台共计27个频道,掀起了人们对于古建筑的广泛关注。“普及与传承”中国古建筑系列丛书是另一硕果。丛书从北京古建、中国民居、装饰、古都、园林五个维度每年各出一套,在双方合作的第一个五年里,年年不落。2013年底,华润雪花啤酒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续约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继续资助中国古建筑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从2014年起,出版中国古建筑地图年度丛书。

目前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累计收集作品超过670万幅,吸引了超过360余万人参与,已经成为目前全国规模较大的摄影赛事之一。

欣赏和拍摄中国古建筑,就如同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对大众而言,古建筑的魅力更多体现在人文意境上,这也是雪花纯生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品位与品质。今年5月启动的摄影大赛的主题是“雪花纯生匠心营造·斗拱”,并首次将拍摄主题聚焦于“斗拱”这个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细部结构。今年大赛收集到近200万幅作品,斗拱这样的古建筑细节正在被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所认知、了解,并传递到普通百姓的眼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表示:“号召大家用镜头去寻找、发现古建筑之美,捕捉其中承载的前人智慧是一项壮举,只有知道了这份遗产有什么价值,公众才会有传承的意识。”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畅的眼中,啤酒、古建、摄影都需要匠人情怀,对于“匠心”一词,他有一番这样的深情诠释:“一切匠心,都始于你在匆忙奔波生计之中停下脚步的那一刻;都始于你在无神论的社会中,重温敬畏的那一刻;都始于你端起相机,屏住呼吸,按下快门的那一刻。”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