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 穿越大数据神话与数字包装 我们看见了什么(2)

 
票房 穿越大数据神话与数字包装 我们看见了什么(2)
2015-11-01 22:23:27 /故事大全

因为二人面孔相似,同时有三部电影在暑期档上映(白百何《捉妖记》、《滚蛋吧!肿瘤君》、《恋爱中的城市》;王珞丹《宅女侦探桂香》、《破风》、《烈日灼心》),而观众其实根本分不清她们两个,诸多媒体还一本正经地推出了“白百何王珞丹区分教程”。

连脸都分不清,白百何怎么会有真正的票房号召力?

好的,我知道你的下一个问题是,那白百何那么多票房是哪里来的?

关于中国电影,有一个判断短期内都不会改变,那就是——观众不是在看电影,是在看热闹。我曾经听一个院线大老总说,成熟的电影市场有两个标志:一个人去看电影的观众很多;中年以上的人去看电影的也多。但中国呢?只要去一趟周末的电影院就知道,买票的都是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他们不是在看电影,是在约会,看的什么并不重要。有时候可能只需要一部爱情电影,即便明知道自己不喜欢,那也比硬拉着女朋友去看小众烧脑剧情片合时宜;有时候是随大流,全世界都看那部糟糕的《小时代》,那就去吧;有时候只是图热闹,反正也不知道这些电影都是什么鬼,选个有大明星脸的总归没错,至少我知道自己看到了范冰冰和黄晓明。

在看电影之前认真研究豆瓣评分是一个极其小众的行为。一个电影宣传曾经告诉我,宣传的对象从来就不是我这样非要追究电影质量的人,而是大多数观众——那个大多数不看影评,哪家在电影院放的明星人形板气势恢弘,他们就可能选择哪家的电影。影院物料仍然是最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

当然,社会化媒体时代,微博朋友圈也很重要。但是千万别像那些苦大仇深的文艺电影一样高呼自己高质量有人性没排片真是天理不容,关键在于时下流行的概念——爆笑喜剧、闺密电影、“屌丝”电影……合乎时宜的档期在中国电影市场简直是个命脉,你在为一群去电影院凑热闹的人服务,爱情片放情人节就是胜利,不信请看《北京爱情故事》,这部电影主要的票房都在情人节约会时段取得,因为它赤裸裸地说自己是“爱情故事”嘛。

在这样一个市场里面,《夏洛特烦恼》就足够良心和诚意。观众被“大家都说好笑”的喜剧吸引,已经是影片质量战胜了混乱的营销规则。其他什么电影质量或是个人票房号召力,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成为扯淡的谈资。白百何的运气仅仅是演成了好几个小妞电影,碰巧在观众的约会电影选择范围内。

所以,中国演员在吹嘘自己的个人票房前,请三思。

当然吹牛在PR(公共关系)至上年代里是一个重要的谋生手段,但架势摆得超过自己的驾驭能力,总是要被打脸和群嘲的——这也是凑热闹的公众最热衷的游戏。

谁有真正的票房号召力

计算演员个人票房来评价演员的票房号召力是有偏差的,相反通过观众评价、市场呼声倒是能得出一些演员人气的结果。

纵然冯小刚和葛优在统计数据这一项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但如果真的谈论“票房号召力”这件事,冯小刚和葛优毫无疑问曾经是一座高山。中国电影刚刚市场化没多久,冯小刚就成功打造出了冯氏喜剧和人见人爱的葛大爷。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