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寻茶记(2)

 
安化寻茶记(2)
2015-10-29 10:05:07 /故事大全

湿度大,日照短,云雾漫射光多,茶树朝夕饱受雾露滋润,芽叶长得肥壮,叶质柔软,白毫显露,茶木共生,诸多因素造就了这口茶气。也许,这就是云台山茶的禀性,和它的冰渍岩一样,风骨强硬。

“千两”之技

安化黑茶理论家彭先泽在《安化黑茶》中推崇“道地茶”,其中洢水泥溪间的云台山、芙蓉山、高马二溪是黑茶界公认的道地山头。

对于山头产地的追求,现在也成为安化茶企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润和茶叶的董事长陈社行先生对云台山所产的原料有着掩饰不住的喜爱,今年润和集团在米兰世博会上获奖的“国茯”,其原料即取于云台大叶种。在润和的产品线里,所有的选料,都要求是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料。

以做高端茶、礼品茶著称的建玲茶业,喜欢用芙蓉山的原料,芙蓉山的茶以台地茶为主,用这类原料制作的黑茶,除了上口醇和,最大的特点是越喝越甜。

阿香美对高马二溪的原料情有独钟,从口感上来讲。高马二溪的茶在存放三年后,入口呈“樟香”味,类似吃薄荷糖的感觉。

这类本地的著名原料毕竟有限,当然,原料更不是安化黑茶正宗与否的分野。类似于著名的“千两茶”的制作原料,讲求的是拼配,用的极少是等级高的原料,各家拼配的选择也不一样。

“千两茶”以每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1000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该茶圆柱造形,每支茶一般长约1.6米,直径0.2米左右。按照现在的秤净重约36公斤。

安化小淹镇的白沙溪茶厂,是安化公认的“千两茶”代言人。一进工厂大门,就被氤氲的茶香环绕,与厂区隔河相望的就是清道光两江总督、一代名臣陶澍的故居。数十年来,这个在黑茶界最大的企业一直伫立在这片土地上。尽管白沙溪生产的茯砖也声名在外,但是“千两茶”是他们在近代重现其技艺,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两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肖益平,带领我们前往参观那个在古时“传男不传女”的制作工艺。51岁的他,已经在白沙溪茶厂做了35年的黑茶。在去往白沙溪“千两茶”制作车间的路上,包装好的数千棵“千两茶”侧立于空旷处,在这里,他们要度过49个昼夜的日晒夜露,方可“炼”成。黑茶的制作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关联度很高,“千两茶”也不例外,其制作时间只在夏天的三个多月,始于芒种,霜降之前必须全部结束。

顺着“踩呦、呦嗨”的号子声,我们到了车间,这是一个充满了阳刚之美的热闹场所。三组人马有节奏的奋力的或踩或坐,对付地上躺着的“千两茶”,整个踩制过程是“千两茶”制作技术的最高门槛,且花费昂贵,观赏性极强。

要踩制一根粗壮的“千两茶”需要7个人的默契配合,两人将蒸好的茶装进篾篓,横放在地上,5个人一组负责踩制,中间领头的人被称为杠爷,旁边四人是支脚的。所用工具是一根2米多长的粗壮檀木大杠,和杠爷手上的那根半米左右的小木棍。他们5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将装进篾篓的茶尽可能的捆紧。这是一项极其讲求团队配合的技艺,杠爷是团队的大脑,他来通过喊号子来确保踩压的时机、节奏的一致。茶有没有踩好,杠爷一眼就能看出来,只有经验老道的人才能担当,所以他是团队里工资最高的,月收入多的能到1.5万元。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