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有一个“晚期张爱玲”过早地结束(2)

 
止庵:有一个“晚期张爱玲”过早地结束(2)
2015-09-29 16:14:08 /故事大全

张爱玲的生平有很多空白,这些空白没法弥补,没法弥补就没法写张爱玲的传记。没有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在我眼里算是真的传记。因为材料不够。

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是,张爱玲自己前后也有很多说得不一致。比方说,周瘦鹃,他写过关于张爱玲的一篇文章,当年登在《紫罗兰》上。后来到了张爱玲写《小团圆》的时候,跟周瘦鹃描述的是不一样的。还有柯灵,完全不一样。张爱玲在《重访边城》里面写到席德进,但没有王祯和,只提到“一个小朋友”。按王祯和的回忆,张爱玲在去花莲的时候,甚至和他有一点爱情关系。但是张爱玲的《重访边城》,王祯和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很多类似这样的事,要说起来有一大堆。全都不知道怎么办。但张爱玲研究,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成绩,但是说成绩斐然我也不敢这么说。它确实有先天的局限性。这也涉及当年有些学者比较留意材料,发现了张爱玲的轶文,比如唐文标发现了《连环套》、《创世纪》,陈子善发现了《小艾》等一些其他文章。但是他们可能因为某些困难,放过了某些活材料。比如唐文标开始研究张爱玲的时候,苏青还活着呢。她是1982年死的。到陈子善研究的时候,张爱玲的姑姑还活着。陈子善跟我说去找过她姑姑,但老是姑父在一旁说话,他就觉得兴味索然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假如有苏青的回忆,我们可以知道张爱玲当时在上海到底跟文艺界是什么关系;有她姑姑的回忆,我们就能知道张爱玲生平更重要的一部分了,但这些都没有人去好好收集。

还有一个遗憾,炎樱也是在张爱玲去世之后才去世的,她如果要是能出个回忆录不是很好吗?张爱玲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三个人,都没有提供任何材料。导致了张爱玲生平就出现空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49至1952年。这部分只有她姑姑能帮忙提供。炎樱则还能提供张爱玲去日本、去港大的事。

李君维先生前些时候也去世了。他是见过张爱玲的,当年我鼓动他好歹写了篇《且说炎樱》。我还曾动员出版社想给李君维写回忆录,但他年纪大了最后也没写。当时我跟李君维说你好歹写写圣约翰大学跟张爱玲这段是怎么回事,她1942年从香港回来先去的圣约翰大学,后来退学了。李君维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这样类似的事都没法提供,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三联生活周刊:据宋以朗出版的《张爱玲私语录》、《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等书,其实张爱玲晚年还是比较富裕的,那为什么她在给宋淇的信中还说买机票时为了省100块钱还只能买某种特定的机票?

止庵:她是很省钱,这是两码事。宋淇有信,帮她把钱从美元变成澳币,变成日元,经营她的钱。经常告诉她已经变成多少钱了。所以她不是没有钱。她老了就有些古怪。咱们只能说张爱玲后来的境遇和生活方式,很大原因是她自己愿意这样。包括她家里没有床,睡在一个行军床上;没有桌子,在纸箱上写作。她晚年在美国的生活很大程度是她自己想那么做,而不是被迫。一个人想干什么和不得不干什么,是两码事。

三联生活周刊:张爱玲从《秧歌》开始直至后来在美国,为什么决定开拓英文写作道路?

止庵:她很大程度上是被《秧歌》所误导。《秧歌》英文版卖得很好,上过排行榜,还有过不止一种文字的译本。《秧歌》的成功使得张爱玲有一个抱负,要成为林语堂那样一个人,用英文在英语界写作,取得成功。她有这个自负,还瞧不太上林语堂。虽然《秧歌》取得了成功,但是她的《赤地之恋》的英文版就没有获得成功。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张爱玲后期的作品,《小团圆》、《易经》、《雷峰塔》,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自传性质的题材呢?为什么《雷峰塔》、《易经》的英文版在英语世界里没有获得成功?

止庵: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里身世最显赫的一个,没有哪个作家能跟她相比。她的身世,别说在现代文学,在中国整个历史上,都很少有。所以她家族的故事,她认为是可以写成类似于《红楼梦》这样一个作品的。她认为她的家庭生活,可以反映中国当时的那个年代,以及在1949年以前的二三十年里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她就想写这种东西。这样一个家族,前面接着晚清,后面接着1949年,她觉得这个变化里面能反映出来社会的变化。我给你念一段话,张爱玲在1965年的时候,给《美国世界作家简介1950~1970》一书写了一段自白,我请了一个朋友翻译的,这段话非常重要: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