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群:执掌亚投行(2)

 
金立群:执掌亚投行(2)
2015-09-29 16:06:36 /故事大全

据王军介绍,设立亚投行的念头最早萌芽于2012年12月,当时,博鳌论坛在印度孟买召开“亚洲金融合作论坛”,王军陪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理事长曾培炎去参加。一路上,大家都被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所震撼,曾培炎在论坛上呼吁各国要重视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回程的飞机上,曾培炎和一同赴会的周文重、郑新立等专家就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提出我们可否在亚洲建一个银行,主要帮助亚洲国家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当时,大家甚至给未来的银行起了很多名字,“亚洲投资银行”、“亚洲实业银行”等等。回到北京,在从机场驱车回家的路上,曾担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郑新立口述,由王军整理成一份关于设立亚洲实业银行的内参报告给了中央。

为了在来年3月的博鳌论坛上进一步呼吁,这一年春节前后,在外交部亚洲司支持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出面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专门讨论设立亚洲新银行的可能性。王军记得,他为此专程去拜访还在担任中投公司监事长的金立群,就在金立群的办公室里,“他当时很激动地告诉我,他早就给中央建议过,在亚洲设立一个新银行,用以支持亚洲地区的基础建设”。当时,大家围绕着搞银行还是搞基金、单边组织还是多边组织进行了多次碰撞,最终一致选择要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3年4月,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及多部门的谏言下,亚投行得到中央高层的批示,相关部委也陆续介入,事情终于上了快车道。

当年9月和10月,习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亚投行开始进入国家战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金融抓手。另一方面,亚洲基础设施这一短板需要由专门的金融机构来助力。据统计,2020年前,亚洲国家每年需要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费用多达上万亿美元,这是现有金融组织无法提供的,缺口很大。

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球多边金融组织,其挑战可想而知。“能承担这一重任的中国人并不多,从一开始,金立群就是我们建议的人选。”王军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创建期间所要面临的复杂局面,要求亚投行的首任掌门人必须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组织工作经验才能应对。“同龄人中,金立群是为数不多的国际金融人才和金融外交家,流利的外语和全球化视野,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英语

所有接受采访的人提起金立群,第一印象都是“英语好”。也正是凭借流利的英语,金立群成为中国少有的国际化金融人才。50年前,他由老家江苏常熟独自一人来到离家乡七八十公里外的临县江阴,向南菁这所苏州地区重点中学报到,为的就是学英语。虽然在菁园的求学因“文革”中断,但金立群后来说:“我在国内和国外名校深造期间,得到过很多名教授的指点,但是,这些都不能取代当年南菁中学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教诲,因为我在南菁中学受到扎实的教育,是我日后受益于国际上大师级学者的基础。”

提到金立群,我采访过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最一致的评价就是英文特别突出。金立群这一过人才能的形成,与他的家庭培养和亲人的影响分不开。金立群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对英文十分着迷。早在初中阶段,金立群在英语方面的过人天赋就已显露出来。从初中就开始阅读英文系列名著《西风丛书》的金立群,已经有了超过一般学生的英文水平。刚进入高中,金立群就以一篇“超过当年高三学生理解力的”英语作文震惊了全校。金立群的高中同学黄雄在采访中回忆,当时金立群时常会收到他阿姨寄过来的《英语周报》等杂志,和一些英文小说,都是平常的学生不太会关注的。

在金立群看来,南菁高级中学不仅是省里18所重点中学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南菁中学有两位英语二级教师。廖慕禹老师和何吉人老师的大名,令他十分向往。他说:“那时真巴不得暑期早点结束,早早到南菁中学去上学。等待奔赴南菁的焦虑,竟然比等待录取通知书还难熬。”

冲着南菁中学两位二级英语教师而来的金立群,时刻没有忘记向这两位教师虚心请教,而这两位教师对他的成长也的确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那个年代,尽管没有文理分科,但多数人还是把80%的精力用在了数理化的学习上。对于这些刚从俄语学习转到英语学习的学生们来说,“笔头英语”过得去就很知足了。“你们这些人还不如高一的金立群!”这是何吉人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尽管在英语方面有超出常人的优秀,金立群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并没有落下。他在回忆中写道:“我在文科上花的力气固然很多,但是绝对不忽视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课程。”在这里打下的数学基础,令其日后在经济方面的学习甚至是前往波士顿大学进行经济方面的研究都游刃有余。那时,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扎实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下一篇:游子联队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