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盗画案(3)

 
广美盗画案(3)
2015-09-29 15:23:53 /故事大全

萧元很少参加院校交流、会议和学术探讨,甚至连教师之间常有的应酬都一概避免。广美湖南籍教师非常多,但谁都谈不上是萧元的熟人。他的学术公开课和答辩会,据教师们私下议论“很不对路”,在当代艺术史界,知识水准和观点都显得“不太入流”。当年,对于艺术家谢德庆的访谈《做一年》是他在美术专业领域的敲门砖,但奇怪的是,尚在年轻时就喜欢大论美学、评点艺文的萧元,2002年正式调入广州美术学院之后,却在专业上几乎沉默。

进入广美之前,萧元有非常正统的履历。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88年起历任湖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室副主任,湖南文艺出版社小说室副主任、主任,也成为资深的文学

相对于美术,文学界较早与影视、市场接轨。萧元曾长年旗帜鲜明地批判文学世俗化、欲望化,觉得文学已经放弃了“意义和价值”,处于失重状态。“影视的高薪和时髦把历史轻侮了。”他非常瞧不起文学向影视靠拢的潮流,自称“迂腐”,认为与影视牵涉最深的历史文学,“唯一能证明的就是金钱的力量”。对历史采取消费态度是萧元不可容忍的,他的态度极其激进:“作品被某影视公司买断,似乎便是文学成功的标志和文学成就的证明,其弹冠相庆、奔走相告乃至激动不已,一口痰上不来而昏厥过去,又分明是‘范进中举’在当今世界的重演。看了这样的活剧,真让人为现时中国文学的不是东西感到羞惭。由此而想到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真正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就是它不能被改编成影视,如同一篇真正有创意的作品不可能作为范文被收进中小学课本一样。”

回顾文学时代萧元的这些思想和言论,与他进入美术领域后走向犯罪歧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极端的讽刺。《芙蓉》没有为萧元取得文学话语权。2002年来到广州美术学院的萧元,一方面对于《芙蓉》的每况愈下和地域局限是个解脱,另一方面必须面对生计问题。刚去时只有10万元存款,人已40多岁。他一到就买了房子,但又觉得房子太远不好住,卖的时候房子涨价。这件事给了萧元很大启发,此后他不断买房卖房,正好又赶上房价飞涨的年代,在他原来搞文学的老朋友眼中“一下就成了有钱人”。萧元在老友面前出手阔绰,据说还带人买画赚钱。老朋友杨黎一直不爱听他说“我们的青春都献给文学了,我们好傻,你看赚钱多容易,多好的事情”,他与自己的曾经,不只渐行渐远,而是彻底颠覆。

制度之患

“刑事案或职务犯罪以外,应该上升到美术馆机制层面来思考。”王易罡说,管理的“人治化”是出现萧元问题的典型原因。国内高校艺术藏品来源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文物收藏,老一辈艺术家比如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建校初也会收藏青铜、彩陶、书画等物。鲁迅美术学院的文物有2000多件,因为硬件条件不具备,至今还在图书馆珍藏;二是建校以来校友的作品。“没有一所大学现在已经把所有的收藏品列一个公开名录。”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很少有机会自主购买作品,更不能出售。在很多学校体制里,陈列的意义大于展览,对公众开放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美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各有一套管理办法,但国内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缺失,导致很多专业场馆依然是过去老一套的图书馆管理办法,这也给萧元一个人的权力私用创造了空间,他可以任由自己的主见来决定馆藏工作。广州美术馆曾经想做一个艺术类图书的捐赠合作,工作人员也对萧元在《芙蓉》时期的作为有所仰慕,却意外地碰了个冷漠的大钉子。“他对于图书馆的营建、学术建设和科普方面似乎都毫无兴趣。”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