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薇:画皮 还是画心(2)

 
彭薇:画皮 还是画心(2)
2015-09-29 15:40:01 /故事大全

彭薇被问到如何选择书信时,她说,其实最终决定被使用的文字,都是正好能填满画面所需要的那片空白。对于她来说,信件的审美性比情感表达更重要,她要的不仅是一封信,更是画面上一片由她书写的文字所组成的灰色。

艺术家希望“西方”这一概念如她所愿地进入中国山水文本,这一点,也许还需要观者不断来做她的对应。不过,这确是好玩的游戏。古人用题跋和绘画交谈,艺术家借西方文人的书信与中国古人的画交谈,“然后折叠或卷起,给它们配上不同的缎带,放进定制的木盒里。……就像写一封长信给一位我不认识的有缘人”。

戏仿、重构、挪用……这些始终是彭薇的艺术被人认识也被人评议的部分。就像她自己说的:“我永远在过去和今天之间跳来跳去。”

一路“篡改”

“我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是5岁到10岁,走到街上背后会有人叫我名字,回头一看,那个人我不认识。”彭薇拿自己的童年往事逗乐。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她曾是成都的绘画小神童,两岁半就参加第一个展览,5岁在国际上得了一个儿童绘画金奖,大头像被印在一本全国发行的杂志封面上,所以相当出了一阵子名。但童年过去以后,就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小天才一样,她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失落时期”。

“比我更小的小孩拿到奖励,而我再拿不到奖励。等到我十一二岁的时候,画画成了一种压力。我就停下来了。我父亲非常好,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你必须成为一个画家,他从来都告诉我,画画是兴趣,喜欢就画,不喜欢就不画。”

“有小时候的所谓成功的经历,长大后你发现,面对艺术这件事情你会变得单纯。我很想回到最小时候画画的状态,完全是玩的状态。我一定不要回到我12岁时画画的状态,那是很渴望得到奖励的状态。我不希望那样。”

1993年,彭薇参加艺考的分数可以上天津美院或四川美院,但最后去的是南开大学。她说,她父亲自己是画家,却觉得画画这个事儿不是说老师教教就能成的,还是多学些其他知识靠得住。现在想想,彭薇觉得当初这个选择对她后来走的路影响还挺大的。“南开那时候在全国是第一个开设了艺术系的综合性大学,1993年刚招到第三届。我跟同学开玩笑,说我们读的是野鸡艺术学院,因为艺术环境肯定不如专业美院,但好处是我没有被束缚,没有被规范到学院的框子里面去。我们那个系叫东方文化艺术系,老师的数量跟学生人数差不多,像我们班就10个学生,却有7个老师。学校还配置了特别好的中文系老教授来教我们文化课,所以我跟文科的老师关系很好,后来被保送读了美学研究生,跟哲学系混在一起3年。”

成名后,经常有人问她:“读美学那几年对你画画有什么影响?”彭薇说:“它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发现完全不能用美学来指导我画画。”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