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综艺:“任务”来了(3)

 
韩国综艺:“任务”来了(3)
2015-06-28 06:34:36 /故事大全

彭侃记得早年湖南金视制作了“完美假期”,就是模仿欧美的综艺节目Big Bother(“老大哥”),但是很快被禁掉了。“那种赤裸裸地展现人和人之间的钩心斗角的东西,我们东方人比较不能接受。而且即便观众能看,也有很大的舆论压力,政府也会有所限制。”但其实以趣味和感官娱乐为主的韩国综艺节目,仍然有许多核心创意是来自欧美。“丛林的法则”有“幸存者”的影子,甚至K-pop Star,也能看出“美国偶像”的灵感。“但是他们会做很多本土化的改造。”彭侃说,“比如K-pop Star,它跟韩国本土的艺人经纪制度结合在一起,就不再是纯粹的选秀节目,而是艺人养成节目。让三个经纪公司进入节目去培养艺人,这些东西加进去会让情节显得更丰满,讲述了一个人如何成为明星的过程。而不像‘美国偶像’,就是一轮一轮的比赛。”

综艺节目类型的不同,依赖于社会文化背景所能提供的不同资源和空间。欧美真人秀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开始是作为电视剧的替代产品而出现。当时好莱坞编剧发生大罢工,导致很多电影、电视剧停摆,电视台只好尝试寻找新的节目形态。在此之前,偷拍式或家庭录像式的节目已经具有一定真人秀节目特征,而到此时,大量使用监控镜头,在固定的有戏剧性场面的真实地点如机场、医院、车站等拍摄开始流行起来。“因为是作为电视剧的比较经济的替代方式,一开始就没用明星。就这意味着号召力比较弱,需要思考怎么在情节设计上有更强的吸引力。于是这种残酷的东西、展现人性的东西,就被发展出来了。”彭侃说。2000年前后,欧美两档标志性的纪录剧情式真人秀节目“老大哥”和“幸存者”出现,个体的残酷竞争成为节目的核心。

而在韩国,真实综艺节目从2004年左右才开始逐渐发展,一档叫作“无限挑战”的节目,直到今天还是王牌节目,并且几乎可以说是明星户外真实综艺节目形态的鼻祖。“韩国市场是垄断的,三大经纪公司和三大电视台对艺人的控制力非常强。因此用艺人,要比用普通人的吸引力强,也很容易。”彭侃说。但正因为用了艺人,就有很多别的因素需要考虑,在对艺人形象要求极其严苛的韩国,在节目中展现负面的勾心斗角和人性阴暗就几乎不可能。合宝娱乐总经理马雪是资深韩国娱乐专家,曾经担任光线传媒驻韩国站站长,并在KBS电视台工作过,对于韩国艺人爱惜羽毛印象极深,他们绝对不能够出现中国娱乐圈中的那种负面炒作:“观众觉得明星是大众选出来的,就必须要对得起大众,否则就会抛弃你。因此韩国艺人的道德基准要求是非常高的。”

对于中国的电视人来讲,从韩国引进节目版权与欧美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韩国其实没有所谓的固定“模式”。乐正传媒当年引进K-pop Star的时候不得不邀请韩国的导演、编剧、摄像来中国给中方团队一一讲课,并自己归纳总结了400多页的“宝典”。欧美节目靠规则驱动,就需要像编程一样严密的逻辑设计,然而韩国综艺节目依靠的却是情节的设计。“韩国的节目,呈现出一种剧情化,就好像我们看电视剧一样。它的推进靠的是任务。你要完成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第三个任务……完成任务之后有可能晋级,但大多数户外真人秀节目没有晋级,而是完成任务获得线索,继续往下走。任务就是剧情中的关键点。”吴闻博说。

因此在韩国的综艺节目中有着极为特殊又极为重要的编剧角色,他依据导演的意图来设计整个节目的流程,并且会预设流程中哪些时候、哪些人物的行为会产生“爆点”。在大型综艺节目中,会存在多个编剧,层级也不相同。“总编剧是把握方向的人,是出点子的。但是不执笔,执笔通常是2号、3号编剧。小编剧是整理资料,做调研的。”彭侃说,“一个总编剧,至少得有10年以上的经验,刚开始工作的小编剧要经过好几年打杂。韩国的这种晋升层级是非常分明的。”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