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文明界点的迷思(8)

 
亚美尼亚:文明界点的迷思(8)
2015-06-26 09:08:53 /故事大全

丝路上的亚美尼亚人

文明的冲撞和交融在亚美尼亚留下了难以消磨的痕迹。今天的亚美尼亚语中,依然保留着一些与波斯语言十分相似的词汇,如智慧、公正、自由。亚美尼亚的许多传统食物拥有突厥语名称,比如最具代表性的被称作“dolma”的葡萄叶肉卷。不少教堂还设有献祭台,这是拜火教留下的传统。在包括塞凡湖修道院在内的不少地方,石刻上的基督常拥有狭长的双眼,留有辫子,那是蒙古人的形象。蒙古统治时期,不少亚美尼亚贵族与其通婚,令他们皈依自己的信仰。很难说,这究竟是一种武力下的被迫,还是民族求以生存的主动选择。

地理和历史挤压着这个民族,但亚美尼亚人说:“英雄的品质是能够忍耐更多一刻。”他们在地缘的夹缝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早在公元前5世纪波斯大流士统治时期,帝国就将亚美尼亚作为东西贸易的要道,在其范围内修建了长达1500英里的皇家道路。在罗马统治时期,亚美尼亚人的阿尔塔沙特是唯一被允许交易东方丝绸的地方。

和犹太人一样,亚美尼亚人在政治上难有作为,便投注更多的精力在商业和知识的追求上。他们发现了希腊、罗马和波斯数字的限制,于是将自己的字母改编成数字。36个字母精巧地归纳至4个部分: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这个系统可以加和乘并用,轻易地书写和计算大数,当然是经商的好工具。亚美尼亚人堪称千年丝路上最成功的贸易商。高加索有俗语说:“一个亚美尼亚人抵得上三个犹太人。”中国唐代陶俑中即有亚美尼亚商人的形象。他们蹲在地上,抱着装有葡萄酒的羊皮袋。

在现在的亚美尼亚境内,与古丝路相关的遗迹寥寥无几。从塞凡湖向南,瓦登亚特山上有条道路,恰与“塞林古道”(Selim Pass)重合。“塞林古道”连接着伊朗。我在沿途看到两位大妈摆着摊售卖果酱、鸡蛋等土特产,长桌上还放着一溜儿旧饮料瓶,里面装着颜色各异的液体。“伊朗人会开车路过这里,”她们告诉我,“那些饮料瓶是为他们准备的。里面装是葡萄酒、石榴酒、杏仁味白兰地之类的东西。他们的国家不许喝酒,只能用这种办法蒙骗边境检查站。”

“塞林古道”在小高加索的崇山峻岭间蜿蜒,大雪时就无法通过了。在海拔2410米的地方,我终于见到了全亚美尼亚保存最完整的商队旅馆。这座玄武岩建筑北靠瓦登亚特山,俯视着南面铺满积雪和荒芜草甸的山谷。入口处模糊的铭文显示,它是由当地贵族在1326年斥资建造的。商队旅馆有两部分组成。入口处是门厅,有小型的祈祷壁龛,往里走是一个26米长、13米宽的大厅。大厅走道两边用拱券结构隔离出了若干间。两个是商旅客房,其余用于安置牲口。大厅中央的拱顶上开了几个天窗,用于采光、在生火时排烟。可以想见,曾经这里是多么热闹的所在。只是如今,旅馆里空无一人,寂静无声,只剩阳光透过天窗,冷冷地洒在石板上,隐隐绰绰地映出拱券的弧线。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