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不能标新立异(3)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不能标新立异(3)
2015-08-26 22:10:35 /故事大全

《南风窗》: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各国自发开拓的,受贸易驱动,并没有多少国家层面的推动。现在“海丝”作为国家战略,如何防止“一头热”,即主要是中国在大力推动,而其他涉及的国家则多半冷眼旁观?

葛剑雄:要避免这些情况,就得讲经济效益。比如说现在我们从非洲、南美洲买石油,主要还是通过海运。海运要讲效益,不仅为中国着想,也为对方着想。我们把对方的物资运过来,然后把中国的物资运过去,降低了对方的运输成本,也降低了物价,那么对方也是会欢迎的。这类合作不只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货运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如果组成一个网络,从中国到外国把货物运去,这个船是空的,到第二、第三个国家,就运上它们的货物,中间连成一个网络,看上去是点对点的,其实也存在多边合作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一个大问题,现在全世界的海运量是供过于求,很多船拉不到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恶性竞争,大家压低运价,最后大家都维持不下去。我们还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合理的物流方向,防止出现那种情况。今天“海丝”不能只讲政治,一定要遵从经济规律,比如说船不能盲目扩张,大家不要恶性竞争。这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的,需要相互合作,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中国不要标新立异

《南风窗》:“海丝”涉及中国沿海各省,各省反应不太一样。你认为“海丝”对不同省份的意义有何不同?上海已经是境内最重要的港口了,“海丝”对它作用大吗?

葛剑雄:“海丝”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工程,我们讲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你看21世纪才刚刚开始。比如港口的建设,也是要有周期的,现在建一个万吨级码头要很多年时间。要形成上海一样大的港口,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正因为这样,现在沿海的省份,它们的积极性很不同。像上海这样规模已经很大了,再扩大就很难,目标应该主要放在提高效益上;福建就有很大的扩展余地,因为改革开放以前,福建作为对台湾的前线,连沿海铁路都没有,但是福建有天然的港口、海湾,良港多,岛屿也多,要发展海运有很大的潜力。另外一方面,福建的经济总体水平也不如上海,“海丝”建设可以成为今后经济的一个支柱,因此福建会比较积极。

各地的参与程度不同很正常,这个比盲目地一哄而起要好,要防止像以前大跃进一样,不管自己的条件,大家都要拼命地干。现在有些地方在盲目地争,说没有把它列进去,实际上不存在列不列进去的问题。比如说福建、上海这些沿海地区,建了港口,港口需要一个腹地啊,你的货从哪里来?实际上江苏、浙江,甚至新疆、甘肃这些地方都是上海的腹地。

《南风窗》:“海丝”在中国的建设主体,除了沿海几个重点省份,还有北到大连、南到三亚的一系列沿海城市。各城市制定计划,对外开展合作,这便涉及城市间竞争的问题,一是向内竞争,向上面要政策、要资金;二是向外竞争,就像以往引进外资的地方竞争一样,不同城市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丝绸之路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