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能忍

 
君子能忍
2016-12-30 11:03:04 /故事大全

一千年前,在今天江苏徐州的一户范姓家庭里诞生了一名婴儿,在父亲与母亲的呵护下他本应该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命运却又是那么不公平,仅仅一年之后,婴儿的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终究因贫困无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婴儿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同悦),并在朱家长大成人。

小朱说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虽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每天天刚刚亮起就起来读书直到很晚还在灯下苦读,不仅如此他的生活条件也是极其艰苦: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由来。小朱说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寺里的僧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他却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仍旧把全部精力放在读书上,在书中追寻着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比于朱说的艰苦求学,朱家的其他几个子弟都过着吃喝玩乐的生活,这令朱家父亲十分生气,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朱说很委婉地劝说了一下几个哥哥,没想到这本出于好意的几句话却招来了哥哥们一顿严厉的谩骂:不要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你整天吃朱家的喝朱家的,却不知道感恩,要不是朱家可怜你们娘俩,你们早就饿死街头了!

正是这次偶然的事件让朱说得知了自己真实的身世,他惊愕地得知自己本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他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朱说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朱说求之不得的。朱说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是随口说了句:“日后再见亦不迟。”便继续埋头苦读了。

“日后再见亦不迟”这短短的七个字即使穿越千年之后我们再去读,也能深深感到一种对某种信念坚定无比的力量。果不其然第二年他就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从此他开始从政为官,并把母亲接来赡养,正式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这位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品行和为学都堪称为君子,“君子能忍,终成大器”。当他在醴泉寺读书时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贫苦,当他在应天府求学时,忍常人所不能忍之寂寞,以致他终于能忍到苦尽甘来并开启了他近四十年的从政生涯。由此观之,君子能忍,忍的不仅是个人之志,更是一种兼济天下的阔达胸怀。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