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忠千古的陈文龙

 
昭忠千古的陈文龙
2020-12-23 21:04:00 /故事大全

俞杰

陈文龙,初名子龙,字德刚,号如心,福建兴化(今莆田)人,宋绍定五年(1232年)二月出生于一个名宦世家。陈文龙从小就“濡染先训”,深受曾祖父陈俊卿“人才当以气节为主”观念的影响,立志“忠君报国”,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凡的聪颖和勤奋。他苦学不厌,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乡学(乡里中的学校)。宝祐四年(1256年)入太学(最高学府)。咸淳四年(1268年)考中状元,度宗皇帝御笔改其名为“文龙”,字君贲,并被破例加官,授为宣义郎(宫庭文官)、镇东军(辖境相当今浙江大部分地区)节度判官(节度使属下的中级官员,其权极重,职位略低副使),治所在越州(今绍兴)。在越州期间,他对官场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的现象深恶痛绝,雷厉风行地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因政声卓著又嫉恶如仇,而“人皆惮之”。由是得到了上司镇东军元帅刘良贵的器重,“政无大小,悉以询之”。

当时,奸相贾似道权倾朝野,他见“文章魁天下”的陈文龙受皇帝赏识,就极力拉拢。几年之间,陈文龙便从镇东军节度判官升为崇政殿说书(掌为皇帝讲说书史、解释经义、并备顾问)、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文官);不久,又升为监察御史(掌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职)。但道不同不相为谋,陈文龙不仅没有领受贾似道的“恩情”,反而对其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此间,浙西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洪起畏在贾似道授意下,推行“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帶“六郡之民,破家者多”,一时民怨沸腾。陈文龙上疏力争不可行,同时要求严惩洪起畏。贾似道不得已,只得处罚洪起畏以求自解。百姓拍手称快,赞扬陈文龙“乃朝阳之鸣凤也”。

咸淳九年,被元兵围困5年的樊城、襄阳相继失守,元军顺江长驱东下。消息传来,朝野震动,舆论大哗,纷纷要求惩办临阵逃遁的援襄将领范文虎(贾似道之婿),但被贾似道庇护,仅降官一级,随即出任安庆知府。贾似道还任命曾“多献宝玉”的小人赵溍任建康(今南京)知府,又让无耻之徒黄万石获得了临安(今杭州)知府的肥缺。陈文龙对贾氏结党营私的行为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陈贾似道之过,并严词弹劾范文虎、赵溍和黄万石3人。此疏触怒了贾似道,陈文龙被贬为江西抚州知州。陈文龙在抚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贾似道找不到岔子,就以官爵收买李可,提拔为监察御史,再由李可以“催科峻急”的罪名弹劾陈文龙,将陈文龙劾罢归家。

咸淳十年,陈文龙看到家乡水利渠塘年久失修,民生艰难,便不顾身处逆境,发动民众疏浚陈塘港,砌筑堤坡,建桥造闸。陈塘港疏浚完后,使当地180多个村庄的10多万亩田园受益,且有利于水上交通运输和城乡物资交流。同年,度宗病故,贾似道立4岁的赵显为皇帝,是为恭帝。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逼近安庆,范文虎不战而降。接着,元军直逼京都临安,南宋君臣大惊,贾似道被迫率兵13万、战船2500艘迎战元军,但在丁家洲一战即溃,宋军“被杀溺死者不可胜计,水为之赤”。贾似道临阵求和不成,弃军逃往扬州。朝臣请诛贾似道以谢天下。于是,贾似道被朝廷罢官,押解循州(今广东惠阳),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杀死。

在危难之际,南宋朝廷始悔当初不听陈文龙之言,于是急召陈文龙到临安,起用为左司谏(掌规谏讽谕等职),又迁侍御史(掌接受公卿奏事、弹劾非法、执行办案等职)。陈文龙离家赴任时,对其族叔陈瓒道:“是行也,某必死之。”决心以死报国。当时元军步步迫近临安北边的独松关,兵临城下,而继贾似道任宰相的陈宜中,不谋划抗敌对策,却天天与另一宰相王爚为一些小事、私事而争执不休。陈文龙痛心疾首,上疏要求大臣们“同心图治,无滋虚议”。同年十二月初,陈文龙继迁参知政事(副宰相)。同月,元军攻破独松关,“邻疆守者皆望风而走,朝廷大惧”。二十八日五鼓时分,文天祥、陈宜中、陈文龙、张世杰等文臣武将集于漏院等待面君,商讨国事。陈文龙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被人坏了,今无策可支,愿太尉(张世杰)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死休,报国足矣!”文天祥和张世杰均主张拥主入闽,再图匡复;陈宣中却主张议和,而年已七十的谢太后,惮于远迁,也同意议和。德祐二年正月,朝廷派监察御史刘岊奉表称臣于元。陈文龙见议和已决,抗战无望,壮志难酬,便以母老为辞,请求归养。可是刚走出京都便反悔,“身为朝臣,当与皇上荣辱与共”的古训萦绕耳边,报国之心使其再次上疏请求回朝效力。因得不到朝廷答复,只得怀着痛苦的心情回到兴化。

临安朝廷投降后,元军俘恭帝、谢太后并南宋宗室、官吏等北去。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继续领导南宋军民抗元救国。同年五月,盖王赵昰南下福州称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端宗以福州为行都,建立抗元救亡朝廷,再次起用陈文龙为参知政事。文天祥绕道来福州,并特地造访陈文龙,商讨国事。为互相激励,收复宋室江山,文天祥亲书“兴龙”两字相赠,以示倚重。此间,有人在漳州反叛,端宗命陈文龙为闽广宣抚使(掌彰显国威、抚绥边境、统护将帅、督视军旅等职),前往征讨。陈文龙认为前任漳州知州黄恮在百姓中有威信,便屯兵泉州,派黄恮入漳招抚。黄恮至,民皆顿首谢罪,兵不血刃,收回漳州。继而端宗又命陈文龙为兴化军知军,赋予其抗元救国的重任。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军直逼福州,福州知府王刚中献城降元。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端宗由海上退往泉州。陈文龙尽散家资,募兵死守兴化,并对劝降者说:“设我贪生畏死,已屈辱于杭州矣;移跸三闽,存赵祀也。百姓要降自降,吾自死耳!愿勿复言。”正当陈文龙在兴化积极部署抗元之时,泉州招抚使(战时临时设立的掌管军政的官职)蒲寿庚和知府田真子已献城降元。端宗被迫逃往潮州,兴化顿成孤城,但陈文龙抗元的意志更加坚定,多次斩杀前来劝降的使者,发动民兵和不满千人的官兵守城,并在囊山寺前巧设伏兵,打了一场胜仗。还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以鼓士气。元军见劝降不成,合水陆兵并进;同时抓了陈文龙的姻亲家,胁逼其致书劝降。陈文龙复信称:“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陈文龙的部将林华叛变,引元兵万人至城下,诈称是家兵来援,通判曹澄孙开城门投降,陈文龙及其一家人被抓走。在元兵军营,陈文龙踞床而坐,怒目相视,忽见民房火发,对看押的元兵说:“速杀我,无害百姓。”后和家人一起被押送到福州董文炳军中。董文炳劝陈文龙投降,陈文龙指腹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胁迫陈文龙屈服,陈文龙坚决回答说:“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唆都无法,只好把陈文龙解往杭州。陈文龙从离开兴化起就开始绝食,途中曾写诗一首与次子诀别,诗云:“斗垒孤危弱不支,书生守志誓不移。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景炎二年四月二十五日,陈文龙要求拜谒岳飞庙,当晚死于庙中,年仅46岁,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端宗闻讣下诏赠太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一,正一品),赐谥“忠肃”,赐庙名为“昭忠”。

在陈文龙被押解北上时,他病重的母亲被元军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不愿服药。闻知文龙殉国后说:“吾与吾儿同死,有何恨哉?”亦绝食身亡。众人叹道:“有斯母,宜有是儿。”

明朝初年,朝廷下令:“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各地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福州城隍庙主神。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陈文龙庙十余座,其中以福州仓山区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阳岐祖庙历经沧桑,几度重修。1919年,阳岐人、大思想家严复发起又一次重修。他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并为祖庙题写了3副石柱联,其中大殿正门的草书联为:“十万家饭美鱼香,惟神之助;百余乡风清魔伏,为民所依。”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前往福州台江的“万寿尚书庙”祭祀过陈文龙,并题写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噬,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攸神庥。”表达了对陈文龙的景仰之情。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