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与《半月谈》的缘分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人生故事 > 半月谈 >
 
华西村与《半月谈》的缘分
2014-11-14 11:21:56 /故事大全

文/全国著名劳模、党的十七大代表、华西村原党委书记 吴仁宝

我今年虽然83岁了,但有着一个坚持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阅读《半月谈》。如今,我与这本杂志已经建立了30年的深厚情谊。经常,看到它时,记忆的闸门也会随之打开……

记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没几年,中宣部就委托新华社于1980年5月创办了《半月谈》。这个时候,全国各地农村都在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我们华西还没有分地。有人对此不理解,问华西为什么不分田到户?当时,《半月谈》正好登了一篇文章,传达了中央关于“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由此,我们坚持没有分土地,而是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方案,也就是全村600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联手承包,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使华西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跨出了大步。还有,像在企业转制的浪潮中,华西没有转,也得益于《半月谈》反复强调的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从而坚定了我们走“公私合作制”之路的坚定信念。2006年第2期《半月谈》,刊出了题为《华西村:中国新农村的方向》的文章,介绍了华西走集体合作发展道路的做法。此外,包括我们在党的建设上,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上,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都与这本杂志的正确引导分不开。

在1998年,我们一次性订过10000册《半月谈》,赠送给全国受灾地区。在这之前,我们还推出了为贫困地区培训基层干部,到宁夏、黑龙江建设两个“省外华西村”等扶贫举措。为此,半月谈杂志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在1994年评选我为“全国首届十大扶贫状元”。

对于我本人来说,《半月谈》是良师益友。通过对杂志的学习和理解,我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我就结合本地实际,得出了新的体会:什么叫科学发展?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多年来,我还曾撰写多篇署名文章,抒发对党组织的热爱之情和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会。

多年来,由于《半月谈》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尤其深受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喜爱。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半月谈》的一名老读者,我真诚希望杂志能够保持本身的特色和风格,更好地发扬成绩,创新内容,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特别是能为我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提供源源不断的政策指导和精神食粮!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