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式的小青年儿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人生故事 > 半月谈 >
 
于连式的小青年儿
2014-11-14 10:46:52 /故事大全

作为“来自外省”的异乡人,我认识许多于连式的小青年儿。很久之前的一位朋友,在1999年来北京时就曾以“中国的于连”自居,他生于1970 年代。了解70后精神特质的人,会发现他们与于连具备相似的命运与气质。

和于连一样,这些最早的“北漂一族”,有的是木匠的后代,有的是杀猪匠的后代,有的是铁匠的后代,除了这些,就是农民的后代。他们在北京站踏下火车的那一瞬间,就被这个城市的繁华击倒,心中有恐惧、不安,也有憧憬和野心。

70后是营养不良的一代人,和于连一样,他们多外形柔弱,可心里对生活又充满莫名的仇视。在社会为刚刚成年的他们打开大门时,他们怀抱着这柔弱和仇视闯出家门,对于外界,他们有着饥渴的吸食愿望:吸食知识,吸食都市,吸食梦想,用以让自己茁壮。

于连的成功欲望极为强烈,他面临着非红即黑的两条道路。在通过正常途径成为一名军官的愿望破灭后,他通过聪明、才华以及对女人的征服,让自己走进了上流社会。但最终木匠儿子出身的他,还是被自己的敏感和倔强所害,死在了对立阶级的手中。

中国70后与于连的最大相同之处是出身,最大不同之处是命运。不得不说,中国于连式的小青年儿比于连幸运得多,刚刚开放的社会制造了大量的机会,这些机会对于努力付出者总是青眼有加。在底层人士向上的阶梯还没有被彻底封堵时,这批70后成长了起来。只是,他们的成功和自己有关,不像于连那样,把命运交给别人再索回时,发现自己的一生是个悲剧。

在爱情方面,于连胆子大得实在有点吓人。司汤达将于连追求爱情的动机定位于他想通过女人向上爬。但通过《红与黑》对于连大量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于连在每一段感情都还是投入大量真情的,他爱瑞那夫人,瑞那夫人带有母性的爱,给了弱小的于连最初的保护。他也爱玛特儿,他与玛特儿之间的爱情,更像是棋逢对手般的过招,爱情的虚荣与征服、真实与虚假,在他们之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走上断头台之后,玛特儿买下了于连的头颅,让自己的浪漫主义得到了终极释放,瑞那夫人也伤心地离开人间,为她的病态爱情画上句号。这个结局是对1830年代法国小资产阶级命运的最好阐释,也迎合生于1970年代中国读者的价值观。承受爱情之甜美与痛楚,是那个时代读者喜欢的金庸、琼瑶、三毛等作家的永恒描写主题。

从社会底层向知识分子阶层奋斗,造就了无数于连式的小青年儿,他们如今成为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按照年龄计算,这些小青年儿都成了中年人,到了埋葬青春记忆、守护安稳生活的时候,他们年轻时喜欢的于连,现在恐怕都羞于提起,专属于连的那种愤怒与敏感,恐怕也转化为小心翼翼,他们宁愿让自己幸福而麻木地活着。

在影院里,一些表现青春的电影迎来了一些中年观众。他们默不作声地看完,默不作声地走开,他们的面孔曾是年轻、自负而又固执的于连式的面孔……(韩浩月)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