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是屈原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是屈原吗
2015-04-11 16:14:14 /故事大全

说到端午节吃棕子,现在大家都说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真的是纪念屈原吗?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有裹粽子、饮雄黄酒、龙舟竞渡、挂蒜头菖蒲、熏艾枝等等。

其中,裹粽子和龙舟竞渡被解释为是为了纪念屈原。有人说,屈原自沉于汨罗江后,老百姓划着船去抢救他(或说捕捞他的尸体),于是,就有了龙舟竞渡。还有人说,老百姓不愿长眠于汨罗江底的屈原饿着,于是把糯米、赤豆等用菰叶、芦叶或竹箬裹上,投入江底,让屈原饱食;也有的说,这些投下去的粽子是喂水中的蚊龙的,为的是不让它们由于饥饿而吞食屈原的尸体。

甚至有人设想,屈原是被谋杀的,刺客在汨罗江上乘舟追杀,屈原则乘坐另一小舟夺路而逃,其场面惊心动魄,令人难忘——后来的赛龙舟就是人们用来隐喻当时激烈的追杀场面的;这场水上的生死角逐,最终以屈原的落败而告终,御用冷血杀手把他装进麻袋,捆紧了之后投入江心——后来的包粽子就是用来隐喻屈原被投人江中的悲惨事实。

米饭象征他的肉体,粽叶(竹叶)象征装他的麻袋,粽丝象征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则象征着屈原遭人溺毙的真相。总而言之,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连在了一起。《襄阳风俗记》、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家协会还把五月初五定为“诗人节”。

其实,端午的习俗并非起自纪念屈原,而是在屈原自沉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南朝梁的文人宗懍,在他的笔记《荆楚岁时记》中就指出:竞渡是“东吴之俗,不关屈平也”。

端午的来历往上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忌讳“五”字。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为毒日,有蛇、蜈蚣、蝎子、蜥蜴和癞蛤蟆“五毒”。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要在五月初五举行祓除活动。这种驱邪避疫的色彩,在今天的端午节习俗中仍然看得见。

比方说,饮雄黄酒。因为雄黄味苦辛,一般小孩子不愿喝雄黄酒,大人就在小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书一“王”字,意味着这孩子是一头凶猛的老虎(老虎额上的皱纹类“王”字),蛇蝎百虫都不能伤害他。《山堂肆考•宫集》卷十一记载:古人“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这种艾做的老虎,古人叫“艾虎”。

佩带艾虎,就是希望借老虎的神威来驱邪避疫。在门上挂蒜头、菖蒲之类也是避疫的意思。这些举动的实质是,人们在生活践中发觉,农历五月时序已交夏令,蚊孽生,百虫出洞。

人的健康容易受到毒虫的侵害,所以想些办法出来防病强身。雄黄是一种矿物,中医用为解毒、杀虫药;蒜头含有大蒜素,具有杀菌、抗滴虫作用,中医一直用蒜作为散寒化湿、杀虫解毒药;菖蒲和艾枝也都有驱虫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端午作为一个节日固定下来,逐渐便有了喜庆的成分,这时候,已经到了六朝之后了。可见,端午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各时、各地都会产生各种习俗,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纪念屈原,就是人们因为爱戴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而加诸端午节的。

近来也有人提出,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五日,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伍子胥虽然不像屈原那么有建树,但他功高被杀,还是让人惋惜,他又活动在吴地,吴地的人们也愿意把端午节和纪念伍子胥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从本质上说,这与楚地的人们愿意把这一节日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是同样道理。

相关阅读: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