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婆罗门摩奴法典主要内容

 
印度婆罗门摩奴法典主要内容
2015-04-11 15:51:38 /故事大全

《摩奴法典》是印度第一部正统的权威性法典,也是印度法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相传该法论为“人类的始祖”摩奴所编,故此得名,实际上来揭秘吧考察得知,该法典是婆罗门的祭司根据《吠陀》与传统习惯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

《摩奴法典》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法律文献。该法典不是由国王或立法机关制定颁布的,而是由婆罗门教僧侣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法典共12卷,2684条,涉及刑法、民法、婚姻诉讼和审判制度等。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不平等制度。当雅利安人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四大原始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并由此形成了四个不同阶层。

婆罗门、刹帝利作为第一、 二等级,是僧侣贵族和武士,掌握祭祀和军政大权,是统治阶级。吠舍是普通大众,作为第三等级主要从事农牧业和商业活动。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一般从事农业、手工业和渔猎,社会地位最为低下,其中有些属于奴隶。

《摩奴法典》在古代印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印度的法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印度封建社会的前期,它一直被统治阶级奉为圣典。尽管后来由于外族的入侵,有伊斯兰法和英吉利法占据统治地位,但《摩奴法典》作为私法的规范,继续被采用。

伴随印度大量的移民和宗教的传播,印度法律输入东南亚各国和毗邻印度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1955年,印度国会通过消除种姓歧视的宪法条款,各邦也制定了相应法律改变低种姓人的社会状况,但在一些邦特别是农村地区至今仍然留有残余,是制约印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摩奴法典》全书共12卷,前6卷以婆罗门为主要对象,论述一个教徒一生须经过的“四行期“的行为规范考核,后6卷阐述国王的行为规范和国家职能。

该书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涉及个人、家庭、妇女地位、婚姻、道德、教育、宗教、习俗、王权、行政、司法、制度、乃至经济、帀事和外交等它构成以四种姓制度为基础的印度阶级社会的一种法制模式和理论执法依据。

相关阅读:古印度文明摩亨佐达罗核爆炸消失之谜 印度神庙五头蛇是真的吗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