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影响三国格局

 
军粮影响三国格局
2016-12-15 23:39:23 /故事大全

劫粮道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屡见不鲜的战术,但却没有哪个时期像汉末三国时一样,如此频繁地使用逸一手熙,究其原因,基夹是当时的军阀谁也丢不起军粮。

三国的人吃什么

两千多年来,我国各类粮食作物品种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周代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是黍(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驴打滚”一般就是用黄米面制作的)和稷(也称粟,即小米)。到战国时,菽(豆类)取代黍,同粟一起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稻、麦也有种植,但是规模非常小,《论语》中孔子就说:“食夫稻,衣夫锦,子女安乎?”意思是稻米与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并称,可见当时的稻还是比较稀有的作物。

到了汉代,菽的地位下降了,粟成为最重要的粮食,被称为“百毂(谷)之首”。这一时期,春秋战国前后由地中海地区传入中国的大麦和小麦产量有很大提高,迅速成为仅次于粟的主要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因为其亩产量要比大麦高得多)。

总体而言,汉末三国时期人们的主要粮食是粟,以小米粥和小米面做的窝头、锅贴为主,其次是麦面,以面条、面饼和馒头为主,辅以菜蔬和豆类,肉食很少,以烧烤为主,酒是有的,但由于酒曲工艺还不发达,因此是发芽粗粮酿制成的度数很低的甜味黄酒(浊酒),可以看出,当时的饮食结构十分单调。

没有富余的军粮

但实际上,汉末三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极其困苦,连温饱都很成问题。东汉自黄巾起义起便战祸连年,大小军阀割据混战,青壮年大批地被征入伍,人民大量死亡流散。战火的破坏加上劳动力的匮乏使得三国时期的粮食供应十分紧张。

三国时的大小军阀占据大小城镇,没有粮食了便到周围的农村,像蝗虫一样扫荡庄稼和百姓存粮,过着“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的强盗生活,但即便如此,袁绍的军队在河北也不得不靠采食桑葚过活;公孙瓒的士兵常常要靠树皮果腹;刘备军中人吃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曹操和袁绍甚至都曾公然将普通百姓作为“菜人”(作为食物的人)。军队可以随便抢掠,日子尚且过得如此凄惨,寻常百姓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如此一来,各路军阀的割据混战就成了竭泽而渔的行为,他们之间每进行一次战争,就要在自己的地盘上搜刮尽可能多的粮食充作军粮,一旦这些军粮被对手抢夺或者焚毁,就很难再得到补充,那些为吃口饱饭而参军的士兵们必然会因断粮而斗志全无、作鸟兽散。

以曹操同袁绍的官渡之战为例,对阵双方的粮食都很紧张。袁绍不顾河北经济凋敝的现实,横征暴敛凑足了钱粮,孤注一掷地率10万军队倾巢南下;而曹操粮草也不算充裕,早在之前与袁术的战争中,曹操就因为粮草不济而向军需官“借人头”,以稳定已经骚动的军心,从而争取了时间,待到催发的军粮送到了军中,才一鼓作气地打败袁术。

曹袁两军在官渡形成对峙之后,袁绍多次派遣精锐轻骑包抄、切断曹军官渡大营的后方粮道。焚毁了曹军的大量粮草,最后曹军只好采取集中运输和重兵护送的办法,这才把1000车的粮草运到官渡前线,缓解了粮食危机。但由于损失巨大,此刻后方的许都已经没有存粮可运了。袁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曹操报复性地袭击了袁军的粮道,其中曹仁和徐晃就分别烧毁了袁军数千辆运粮车,袁军官渡前线的存粮也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但袁绍的最后一次补给正在路上,而曹操已经无粮可补,这种形势对曹操可谓千钧一发!恰在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前来投奔曹操,带来了袁绍运粮队的位置、护送兵力等重要情报,这对曹操来说太重要了!难怪他出营迎接许久时激动得连鞋子都忘记穿,出奇兵偷袭乌巢时还要自己亲自带队。

偷袭成功后,袁绍军果然瞬间崩溃。由此可见,粮食对三国时的各路诸侯意义重大,一旦粮道被袭扰破坏,前方将士的饮食就会无以为继,溃败也就近在眼前了,因此,粮食是万万丢不起的。

粮道决定分合

同官渡之战决定曹操在北方的主导权一样,汉末三国时期决定大势走向的战争往往都是由粮食左右的。

在北方,曹操通过兴修水利,四处屯田保证了粮食供应,从而逐渐地消灭了各路诸侯,平定了北方。在奠定三国鼎立局势的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20万精锐南下,意图统一中国,但他并没有直接攻占夏口(今武汉),敲开孙吴的西大门,而是向西南绕道荆州为什么呢?这其中固然有收编10万荆州降兵,特别是其中的几万水军和千艘战船的意图。但实际上,荆州在刘表治下相对太平,受战乱破坏较少,士民富裕,农业发达,曹操取荆州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为了粮食。而这一绕道就给了刘备收编部分荆州兵壮大实力的机会,也给了孙吴西进拒敌的时间。

蜀汉统一天下的努力同样败于粮食。刘备入蜀后,势力膨胀,以益州为粮源向东北攻克汉中,直逼长安,而关羽则以荆州为粮源,向北拔宛城、攻襄阳、剑指洛阳,曹操被逼得想迁都避其锋芒,蜀汉大有打破三国鼎立之势。然而荆州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当初刘表就是借此养活了十几万荆州兵。当蜀汉两路进击曹魏之时,东吴便趁荆州空虚夺回了这一重要的粮仓。之后刘备倾全国之兵报复性地攻吴,与其说是为结义兄弟报仇,不如说是为失掉了统一天下的粮食来源和前进基地而痛心疾首。

再后来诸葛亮伐魏的努力同样因为粮食问题而归于失败。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告吹,街亭是诸葛亮北伐粮道上的咽喉要地。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的前方军队无以为继,只好退回汉中。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最终因为粮尽而退还汉中。

诸葛亮之后几次北伐的失败也都同粮道被断或者粮尽息息相关,而这其实并非偶然。从蜀川腹地运粮出四川盆地非常艰难,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多为栈道,路上耗费的粮食就十分惊人,供给量有限而且不稳定,更经不起敌方的劫夺。诸葛亮之所以一心想要攻占天水等陇西之地,也是因为那里是当时重要的小麦和谷物产区,有了这里就可以摆脱粮食补给的约束,蓄势向东蚕食曹魏,但曹魏的主谋者司马懿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于是每次都坚守不出,袭扰蜀军粮道,迫使诸葛亮粮尽而退。

可见,粮食补给是影响汉末三国时期形势走向的重要因素,从曹操击败袁绍、袁术、吕布等人统一北方,到决定三国鼎立的赤壁之战,再到恢复三国平衡的荆州之战,乃至后来的蜀汉伐魏,这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战争背后,粮食供应的安全和稳定其实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1.3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