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
2017-04-14 08:26:23 /故事大全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背景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着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60万人,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四面楚歌

楚军虽败,但汉军亦伤亡惨重,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传说中有称是张良用计,让汉军夜夜高唱楚歌以瓦解楚兵斗志,但《史记》中实际并无谁故意“用计”的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同为楚人出身的刘邦部队看到数年征战,最后胜利在望,自发地唱起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乌江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以上就是垓下之战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订阅故事大全微信订阅号:gsjx365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