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2016-12-16 09:15:37 /故事大全

古代百官每天入朝,按现在的说法叫上班。早朝时间很早,很多人难免要饿肚子。明代陈继儒《辟寒》说,唐代有个叫刘宴的,一早入朝,当时天寒,中途见卖蒸饼的店里热气腾腾,就叫人买了几个热饼,用袍袖包起来带在身上,得空吃上几口,还对他的同僚说味道美不可言。刘宴官至宰相,不知此事是否发生在当宰相之时。

宋代还有怀揣羊肉去上朝的故事,《萍州可谈》卷一中说:早朝前,官员们聚集在禁门外。官员在等待上朝时,以烛笼相围绕聚首,谓之“火城”。当宰相的最后到,宰相到时火烛就灭了。高级官员有专门的等待地点,谓之“待漏院”,并不与其他官员同处火城,他们每位有翰林供给的酒果,酒味绝佳,但果实都没法吃,可能是存放过久了。官员在寒冬清晨等待上朝时,还有羊肉和酒享用。但羊肉已冻得咬不动了,有人就用布囊揣在腰间,待体温将肉暖开了再吃。

史籍中还有记载说,有些朝代给高级官员每天供应饮食,可以称为“工作午餐”,这实际是一种奖励,有时会相当丰盛,规格很高。唐代就实行过这种高规格的工作午餐制度,享用者是宰相一级的高级官员。这午餐有时过于丰盛,丰盛到宰臣们不忍心动筷子的地步。太宗时的张文璀,官拜侍中,累官黄门侍郎,这官位与宰相已相差不多,他和其他宰臣一样,每天都能在宫中享用到一餐美味。与张文璀同班的几位宰臣,见宫内提供的膳食过于丰盛,提出稍稍减损一些。张却坚决不同意,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他振振有辞地说:“这顿饭是天子招待贤才的,如果我们自己不能胜任这样的高职位,可以自动辞职,而不应当提出这种减膳的主意,以此来邀取美名。”这么一说,旁人还能再说些什么呢?一顶邀名的帽子扣下来,众人减膳的提议不得不作罢。

无独有偶,唐代当时有一位“以清俭自贤”的宰相常衮,看到内厨每天为宰相准备的食物太多,一顿一个人的馔品可供十几人食用,几位宰相肚皮再大也不可能吃完,于是他请求减膳,甚至还准备建议免去这供膳的特殊待遇。结果呢,还是无济于事,别人说这样的待遇是优厚贤士的需要。如果你的德能不够,你就辞职好了,不该辞掉你应得的禄食。这说法与张文璀的一模一样,意思是咱们到了这个位子上,就该心安理得地吃下这一顿饭。你若是要推辞,反倒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举动了。

唐代称这工作午餐为“堂馔”,以后又称为“廊推”,要论这制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代。《国语·楚语下》说:楚成王听说子文上朝待不到傍晚就乏了,于是乎每天都准备了肉干和果品招待子文。子文官至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楚成王每天都为他预备些熟肉干粮,好让他吃了打起精神办公。从此以后,这就成了一项制度,后来的宰相也就都有了这一权利。但发展到唐代那样,楚成王当初大概是没有料想到的。

唐代以后,廊餐的范围明显扩大了,这权利不仅仅只是属于宰相们的了,文武百官都有廊餐的待遇。明代的廊餐,规模也很可观,在朱国帧的《涌幢小品》卷一有比较详细的记述。明太祖每天早上听大臣奏事完毕,要赐百官饮食。由光禄寺进膳案,按照顺序设馔。食毕百官拜谢,叩头而退。这场面弄得很大,没几年工夫,朝廷感觉财力支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废止了文武百官的廊餐。

别看堂馔廊餐那么精致,但也有不屑一顾的人。《晋书·何曾传》说,何曾奢华过度,家厨滋味超过了帝王。每每皇上设宴,他都不动太官所办的御筵食物,皇帝只得让他取自己带来的食物吃。

带着佳肴赴御筵和廊餐,历史上这例子虽不太多,但远非绝无仅有。据《旧五代史·汉臣传》说,苏逢吉高居相位之后,生活一天天奢侈起来,他说朝中的堂馔根本就不能吃,于是命家厨送饭到朝中,一天比一天讲究。苏逢吉与何曾可以相提并论了。类似例子还可举出一个,明代赵善政《宾退录》卷四说:夏言在第二次当宰相时,每当在朝中用餐时,从不食太官供给的御膳,而是自携丰盛的酒肴,连食器用具也都华丽非常。

选自《大科技》2009.8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