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骑鲸之旅

 
我们的骑鲸之旅
2016-11-18 15:56:51 /故事大全

  我是一个4岁半男孩的妈妈。和绝大多数父母一样,自孩子出生才逐渐接触绘本。这4年来,我为许许多多孩子读过书,拥有无数心灵沉醉的良夜。回头想,共读对我而言,是一场特殊的人生旅行。

  我愿意把这场旅行称作“骑鲸之旅”。怀间膝下的孩子,是我们在生命海滩上邂逅的,通具人性、古灵精怪的小鲸。彼此一见倾心。但“它”有自己无限无垠的好奇,有自己的大海和远方。这段结伴同游的经历,将引导我们共同进入前所未见的幻想王国。

  一

  为什么开始共读。我还得说说自己。

  我出生在南方海边城市厦门,祖祖辈辈靠海为生。至今我还记得自己非常小时,和爸爸、妈妈住在曾祖父的老宅子里。那栋老宅子临近厦门港一个叫沙坡尾的码头。小时候我每天都会看到很多渔船在避风坞进进出出,听到大喇叭时不时传来针对对岸的广播声。我至今印象最深的,就是白天时爸爸、妈妈把我放在市中心的外婆家,傍晚他们下班后,骑着自行车来接我。到了春天多雨的时候,我被放在自行车前的座椅上,我爸爸穿着宽宽大大的雨衣,把我罩在里面。我闷在雨衣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我就这么发着呆。听着爸爸脚踏车枯燥的嘎吱嘎吱声。直到鼻子里突然嗅到一股湿润、盐涩的味道,就会精神大振,知道多半已经拐上临海的路,家也在不远的地方了。也有的时候,因为路途长而且无聊,我就在这样的气味中晃晃悠悠地睡着了。

  对别人来说大海可能意味着自由自在的休闲、刺激的度假什么的,而我,我也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像我这样海边生长的孩子,大海的气息、海边的灯光,哪怕在疾风暴雨之中,也意味着安定。

  大学毕业、自己可以决定人生时,我像许多年轻人那样逃也似的离开家乡,到北京“闯天下”。如是10年,直到爸爸生病,我也结婚生子,才重新回到海边。即便到这样的时候,我仍然内心彷徨,总在想为了孩子把家安在哪里好呢?是到大城市去,还是干脆出国?

  那段日子,因为我的孩子米尼刚出生,我每天都推着婴儿车到沙滩上“遛娃”,晚上哺乳的空当,就看许多闲书。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小事。

  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我刚看完叶芝的《凯尔特的薄暮》。时已12月,厦门的阳光还很好,海水很蓝,沙滩连绵而去、空无一人。我推着婴儿车走到离家最近的海岬角,突然玩心大发。把孩子抱在怀里,脱掉他的袜子,将他的脚浸在海水里。“海,波浪。”我在他耳边说。他第一反应是像触电一样把脚缩了回去。但很快,就露出非常喜欢这个游戏的表情,蹬着脚笑起来。

  那一刻的感受无法言说,就像父母把世代相传的宝藏交在孩子手里。我突然想,叶芝就是这样的啊。因为出生在爱尔兰,沉浸在爱尔兰的传说与神话里,永远眷念家乡,他的生命里才有那么多深刻的爱与想象。是的,我做了一个决定。决定和孩子留在“我们的”家乡,留在“我们的”童年,留在大自然和想象力的王国里。

  第一次下海,米尼两个月。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海边奔跑,每夜共读。作为普通妈妈,我希望孩子日后长大,长成很大很大的男人。生活在庸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时,回忆起他的童年,有美妙的海的气息,日升月落,有他走过的每一步路,这时候的每一步路,在回忆中都处处莲花、开满奇迹——当然,这些都仅仅是我一厢情愿。我不能预知他日米尼怎么回忆这段日子。但经过这4年,魔法的的确确在我的心里盛开。我不再对首都CBD的学区房或国外哪个名牌学校有执念,我甚至可以想象,20年后,我的儿子会像我当初那样,执意离开家,去寻找更猛烈更遥远的成功。但是,在这段日夜后,我真正感受到置身家园的真正幸福。找到了,在这个时代,对抗拆迁挖掘机、对抗全球化、对抗流逝岁月的、灵魂里的定海神针。

  二

  既然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是为了大自然和想象力,为了每一天的生活与家园而共读。我们的“骑鲸之旅”的最终目的就不是“读了多少绘本”。的确,我们读了几千本绘本,说了成百上千个故事,我还为米尼写了一本“妈妈牌”童话。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以这些绘本为剧本,玩了许多游戏,体验到许多新鲜美好的感受。

  米尼1岁多时,喜欢一本绘本,叫《爸爸,我要月亮》。说的是一个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爸爸找来很长很长的梯子,搭在很高很高的山上,爬到天上去摘月亮。我们就带他去爬山,留在山上等天黑看月亮。还在月圆夜带他去有高高沙堆的海边,爬到沙堆上搭人梯。月如玉盘,那么远,在海天交际之处;又那么近,光亮凝结在每一朵波浪上,朝我们奔涌而来。那一刻的月色和欢叫声,至今还在记忆里。

  米尼还喜欢过一本绘本,叫《小塞尔采蓝莓》。说的是一个上山采蓝莓的孩子和妈妈错失的经历。我们几百遍地共读过那本书。有一天,米尼站在床边催我,用半通不通的大舌头音说:“读,小塞尔,踩(采)蓝莓。”还用脚跺了几下地面。我突然明白,未见农事,他一直认为这书说的是“小塞尔踩蓝莓”。于是把他带到草莓园。采下大颗草莓,丢在铁桶里,发出“啪通、扑通、砰通”的声音,用清冽的水洗了,满脚泥地坐在田埂边狼吞虎咽。彼此的脸好脏啊,可草莓又香又好吃,至今还在记忆里。

  米尼两岁多时,总不由分说发脾气。那时他喜欢一本绘本,叫《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说的是一个孩子在和姐姐的争闹中感到愤怒,她跑出门,跑上山,爬上一棵大树。整片港湾呈现在她面前。书上说:“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菲菲。”书里的孩子安静下来,回到家里。我也喜欢这本书,喜欢“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菲菲”这句话。我愿意接纳和理解孩子所有情绪背后的原因,愿意随时对有所需要的孩子敞开怀抱。但同时,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馈赠。它在鼓励孩子:把你个人的情绪置身于广袤世界,发现其微小,学着自己抚慰自己。我很想让米尼像菲菲一样,爬上树,屏住呼吸,突然和天大地大打个照面。然而,对一个天天在海边奔跑的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更宽阔的视界呢?我们决定全家去坐高山缆车。山谷里的缆车一点一点朝山巅爬去。我们在全敞开的缆车上打开这本书,在鸟叫和蜂鸣中读了起来。达到山巅的那一刻,整个大海,海那边的岛屿,岛屿后无尽的海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米尼说:“哇!”我搂着他,我说:“这就是广大世界!”山风送来的广大世界,至今还在记忆里。

  那时,米尼还喜欢《野兽出没的地方》,讲的是一个孩子在家里捣乱,乱发脾气。妈妈把他关在房间里,不给他饭吃。他的房间长出藤蔓,变成森林。他沿着森林,踏舟穿过大海,来到野兽国。和野兽们一起狂欢。直到他又想念妈妈,经过千辛万苦回来,房间里妈妈送来的牛奶还冒着热气。这也是一本卓越的、鼓励孩子正视自己负面情绪、安然度过情绪期的书。米尼在海边树林里找到一条非常酷似“去野兽国的路”。后来,他耽于情绪时,我就经常带他到“野兽国”,我们一起变身野兽,大吼大叫大闹。末了,手拉手回到飘满饭香的家里。在小密林里听见自己和孩子的嘶吼,至今还在记忆里。

  那一年,米尼的爸爸希望以北京和厦门两地往返的方式工作,我们都支持他为自己未来做决定。所以每几个月,家里就有一次告别。米尼有一本绘本,叫《在森林里》,说的是小男孩和小动物们在森林里游行,一起玩躲猫猫的游戏。他躲在树背后,闭上眼睛,小动物们都不见了。爸爸来了。爸爸拉着他的手,说:“下次再来,它们还会在这里等你的。”小男孩对着空荡荡的森林,大声喊:“再见,下次再一起玩哦。”这本至简而充满哲理的绘本在西方曾被当作临终关怀的读本。书里用孩子理解的“游戏”阐释了聚合与离别的深意。那段时间,好几次在先生离家前,我们举家到森林里去,像书里一样游戏、躲猫猫,玩“城门城门几丈高”的游戏。在草地上讨论即将来临的离别,以及这段日子里各自的计划。米尼对爸爸说:“爸爸再见,下次再一起玩哦。”这样又是笑,内心又有怅惘的离别,至今还在记忆里。

  也是那一年,我爸妈陆续给米尼读了很多书。读到《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说的是孩子对外婆与曾外婆的回忆与眷念。我们就带米尼去以前老市区“阿嬷的妈妈家”(他曾外婆的家)。我儿时熟悉的老房子已经被改造成临街大排档。我妈对我和米尼细细地讲,有堵墙本来在这里,这个房间早前是厨房,以前楼梯下养过兔子……我靠在妈妈身边,米尼靠在我怀里。我们都很开心。听老人说起过去,这样迷迷糊糊的幸福与懵懂,至今还在记忆里。

  3岁,米尼开始喜欢探险,皮得一刻不停,恨不能上房揭瓦。他喜欢《玩具船去航行》,有很多日子,我们就在厦门和周边几个岛上来来回回乘船过渡,看见各种各样的船起锚、远航或回港;他喜欢《我的橱柜里有个大噩梦》,我们纠集了他的一帮小伙伴,住到乡下老房子里去,靠在老房梁和吱吱呀呀作响的老柜子上,借着微弱的灯光念这本书;他喜欢《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就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披着雨衣,踩着烂泥糊糊的地面,蹑手蹑脚地沿着密林到山上找山洞;他喜欢《十四只老鼠大搬家》,我们就像老鼠们一样在野外坐下来,垒好土,放进地瓜,点起火,等着烤熟的香味传来;他喜欢《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我们就去二手母婴市场练摊……明明害怕,忍着怦怦跳的心期待下去,这样的感觉,至今还在记忆里。

  米尼3岁半那会儿,我爸忽发细菌性脑膜炎,在ICU盘桓十几天。苏醒后,双耳失聪、记忆力丧失。身为独女,我要照顾爸妈,也要照顾孩子。那段忙乱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是,把米尼抱在怀里,手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点过去,给他和病床上的爸爸读书。读《我爸爸》:“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读《月下看猫头鹰》:“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读这些书,眼泪一滴一滴流下来,爸爸微笑着摸摸我的手。米尼转过头,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妈妈,你相信海神吗?我觉得我是大海的孩子。”这样痛苦又满怀欣喜的感觉,至今还在记忆里。

  米尼快4岁时,我们做了个小小的家庭学校。他和他的同学们演《胡萝卜怪》的绘本,小胡萝卜怪们爬满山坡,满脸做“坏事”的跃跃欲试。想抓住一人咬一口腮帮子,又期望他们平平安安、快快长大,这样的感觉,至今还在记忆里。

  …………

  这几年,我和米尼、和孩子们一起“演读”过几千本绘本。对我而言,“演”是共读不可缺少的一环。仅仅把孩子搂在怀里,一遍一遍机械读书与喋喋不休把自己心得和社会经验通过书本灌输给孩子——这两种行为同样有大局限。父母需要从书中获得启发,持续地把孩子引向万事万物门前:所体会到的感受越多,孩子心灵越成长,幻想王国越高大宏伟,孩子就越能积蓄自己的力量。

  三

  《骑鲸之旅:亲子共读不可不知的神奇魔法》一书出版后,因为持续记录低幼家庭的共读行为,我有机会通过讲座、访谈、读书会等形式接触到许许多多热爱共读的父母。关于我“共读最大的魔法是‘演’”这一说法,大家基于自己一线共读体会,或多或少表示接纳。但我依然会遇到很多提问,如:“演”的内涵是什么?“演”就是把绘本画的内容用动作、表情和声音表演出来的意思吗?怎么“演”?“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得书里的内容吗?

  我的回答是:“演”就是找到绘本内容在现实中的参照物;“演”是通过绘本,把孩子带到更广大的世界门前,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和理解新面向;“演”是不依靠过多解释,却通过“联系现实”的方法,让孩子的幻想王国与真实世界得到联结;“演”是游戏;“演”是进入色声香味触之法。

  如果你从孩子几个月或1岁开始进入共读,并使用“演”的魔法。随着孩子越来越熟练运用语言、越来越有自主意识,你会发现,“演”这个魔法并不来源于任何聪明人的发明与倡导,它原本就存在于孩子天性里。孩子身临其境地信任书、遵守游戏规则、具有把图画演变成行为和感受的能力。

  记得有很多父母愤愤地跟我提过,《大卫,不可以》是一本“坏”书。因为孩子看了这本书,会模仿着挖鼻孔、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不穿裤子到处跑。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大卫,不可以》这本书最大魔法之所在。这本书像一面用幽默灵力灌注的镜子,让你亲眼目睹看到孩子的感性洞见。换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分野。只要借由某种介质,他们可以轻易“潜身”新角色、新场景之中。于是,我们会发现,孩子总是在绘本(或者故事、童话)中寻找“角色归属感”和“自我认定”。哪怕1岁多的婴幼儿,都会指着某一本书上某个人物(或者动物)喊出自己的名字,会对着某一页图画上熟悉的场景哈哈大笑起来,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分别而潸然泪下,会重复地模仿某个动作。

  孩子“演绎、进而相信演绎、感受演绎”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这种力量,会引导哪怕生活在高楼大厦、逼仄空气里的孩子通过栩栩如生、机巧百出的想象,体悟滋味杂陈的情绪,缔造自己善恶互见的、自由的幻想王国。这就是共读这个介质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但在影像媒体威力强大的当下,这种力量往往被动漫片、早教视频所强占和代表。父母,特别是婴幼儿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怎么能读得懂书呢?简单的画面如何能丰富与调动孩子内心?如果没有如影像一般对形象事无巨细的渲染,孩子怎么能进入幻想?

  这种种疑问,都因为许多父母小觑了对孩子想象力与游戏力的认识,忽视了共读不仅仅是父母读书给孩子听的单向行为,忽视了“演”的重要性。

  共读这一介质,经过“演”,为心灵的成长提供不可计数的新视角,以及如潮水般丰富的新感受。或者说,“演读”就是幼幼版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结合:

  1.孩子是通过实相和经验,而不是抽象的、教条的语言来感受世界、得出结论的。

  2.在绘本演绎过程中,许多语言、表情、动作无法传达的情绪,会被孩子领会。他们在游戏和别人的故事中体验越来越广大的自我人生。演绎,是童心、也是巨大的学习力、理解力。

  3.演绎在延续绘本的影响力,也在打破绘本的拘束力。它使孩子不再仅仅是家长预想中的“书本储存器”。

  或者说,我们今天能通过这篇文字相遇,是因为我们都为人父母,关注幼儿共读。然而,我想说的,并不是“0~6岁孩子需要读多少绘本”、“哪些绘本是孩子不可不读的绘本”。共读的确延绵了我们家许多幸福的、欢聚的、痛苦的、别离的……各种各样的夜晚,无论命运如何,我们都决定大声读下去。但是,我想说的是,共读归根结底不在于“读”,书只是通向心灵的“路径”。

  “骑鲸之旅”最重要的,是彼此怀着温柔真诚的心共同寻找和经历,感受我们和孩子真正需要的此生、此世界。

  为了这样的灵魂之约,每夜为他们朗读。

赞一个 (0)收藏 (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