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抗战历史的苦行僧(2)

 
记录抗战历史的苦行僧(2)
2015-09-13 09:31:01 /故事大全

方军了解到,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22次大型会战、1117次中型战役、38931次小型战斗。随着材料越积越多,方军感慨道:“国军打的那些大仗、恶仗,一打就是几个月,一死就是几万人、几十万人。当时国民党陆军伤亡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其中上将21名、中将73名、少将167名。无论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国军将士,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战,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方军萌发了为抗战英雄树碑立传,以填补那段历史空白的想法。1998年,方军收到一封来自陕西的信件,信中说:“方作家,我叫仵德厚,是一个经历过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武汉战役的国民党少将师长。在台儿庄战役中,我是敢死队的队长。读了你写的《我认识的鬼子兵》,想邀请你来我家聊聊抗战的事。”

方军欣然接受邀请,来到陕西泾阳仵德厚家,与他同吃同住两个星期。他跟仵德厚一起下地锄草,一起种菜,一起放羊,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人直言不讳地告诉方军:“抗战胜利后,我给蒋介石卖命,最后当了俘虏被改造。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作家和记者采访过我,我也不敢说以前的经历,就这样悄悄地活着。几十年过去了,难道我要把那些出生入死的经历带进黄土吗?我真的很不甘心。”方军临走时,老人站在村头一直流着泪水,目送他消失在尽头……至今,方军还记得:那些天刚好是陕西的雨季,仵德厚睡的床左边放了一个盆,右边也放了一个盆。他儿子上房顶给漏水的地方铺上一些泥,漏在盆里的雨水就成了泥水。老人过得这样孤独和艰难,让人心酸。

回到北京,方军发表了自己的采访稿。很快,当地政府给仵德厚免费安装了一部电话,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与老人取得联系。有采访的、有捐款的、有建碑的……老人多次打来电话感谢方军:“我忘不了你的恩情。”他说的“恩情”不是有了新房,不是有了电话,而是终于有人能记录那段已被人遗忘的历史。

去四川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采访94岁的老兵王振庸,对方军的触动最大。抗战前,王振庸家是大地主。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布告贴到王振庸家门口,这位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才生毅然参军上了前线。

2010年,方军去采访时,王振庸住在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衣衫褴褛,却高兴地拿出一枚民间自制的抗战纪念章给方军看,还别在身上让方军拍照。不到两个星期,方军将发表的文章寄给王振庸。老人的家人后来告诉方军,王振庸拿着报纸满村走,说北京的作家写他了。

说起后来发生的事,方军满眼全是泪花。他说:“这可能是王振庸参加抗战后头一次有人在媒体上说他的事迹。没过几天,他就拿着我采写的那篇文章谢世了,脸上还带着微笑。”

后来,方军到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接触抗战老兵的机会就更多了。

一天,纪念馆外闹嚷嚷的,原来大家在围观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我叫杨云峰,是29军大刀队的,我1933年在喜峰口、1937年在卢沟桥和日本鬼子拼杀过……”老人见大家不信他的话,便以手中的打狗棍充大刀,当场拉开架势,将一套29军大刀实战操练得虎虎生风,引来阵阵叫好声。

方军将老人带到附近一个餐馆,点了菜,要了酒。几杯酒下肚,老人有了醉意,恍惚回到夕阳残照、烽烟滚滚的战场。“当年,就在卢沟桥,我们29军的兄弟抡起大刀冲进鬼子的队伍,一刀一个,杀得鬼子哭爹叫娘,痛快啊!可我们人太少,鬼子人多,后来,我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了,有的肚子被扎了好几个窟窿,有的满脸是血,死不瞑目,惨啊……”老人眼圈红红的,一抹眼泪,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十几年前,抗战纪念馆成立,我把当年在卢沟桥杀过鬼子的一把大刀捐出去了。我就是想告诉后人,我和那些死去的兄弟曾在卢沟桥上杀过鬼子!”

杨云峰老人的一席话,让曾是军人的方军热血沸腾、感佩不已。为此,他专程前往老人的家乡河南舞阳采访,这才知道老人如今孤身一人,没有亲人,也没有经济

2005年,在孤苦穷困之中,老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方军闻讯赶去,老人留着最后一口气,似乎在等他:“方作家,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死后,希望能埋在卢沟桥……”方军噙着泪,使劲点了点头。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说“孩子话”
下一篇:人之调和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